【他山之玉】由“晋信书”想到的

【推荐语】:刘磊是安徽安庆一中语文教师,和屈兄军生相熟。推荐这篇文章原因有三,一是散文真的不错,论点鲜明、有理有据,且由此及彼、转承自然,文采飞扬、形散神不散;二是先生这篇文章也说明了乡贤范紫东先生秦腔剧目《三滴血》的影响深远,跨越了时空。最后,就是我的一点私心,希望能借刘老师的作品提高我个人公众平台的影响力。

由“晋信书”想到的

文/刘磊

秦腔巨匠范紫东先生1918年写的名剧《三滴血》中,有个山西五台县七品县令叫“晋信书”,这位老爷信奉书上的教理,不结合实际,采用“滴血认亲”的办法判案,导致亲父子分离,异姊弟相合的人伦闹剧。晋信书老爷最终被免去了官职,只得再去重读他的五车书了。本剧讽刺愚昧固执、迷信书本的主题非常明显,不仅剧情显豁明了,就单单从主人公“晋信书”名字来看,就暗示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味。

“晋信书”谐音“尽信书”,这种人物取名方法自明清通俗戏曲小说昌盛以来,屡屡见之,以致形成了中国文学中人物命名的一种传统。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十兄弟中“应伯爵”谐音“应白嚼”,“吴典恩”谐音“无点恩”,“云理守”谐音“云里手”,“卜志道”谐音“不知道”等等;如《红楼梦》中“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秦钟”谐音“情种”,“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谐音“逢冤”等等。范紫东先生《三滴血》中“晋信书”的谐音亦属此类,足见范先生对前人作品的学习与借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成语,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原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是战国时孟轲怀疑《尚书·武成》的内容而发出的感慨。后世读书人以讹传讹,将这个专称《尚书》的《书》泛指一切的“书”了,这句话也就变成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古往今来,“尽信书”其害无穷的例子数不胜数。书本上记录下的结论或经验是对以往一时时间的总结,怎能就将书本上的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众所周知的如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青年时学习兵法,与人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后来赵王因蒙受秦人离间,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法行事,不能灵活变通,终被秦军射杀,赵军被坑杀四十万人,这场“尽信书”的悲剧使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不仅历史上有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之类“尽信书”不知变通、贻笑后世的真实事件,许多文艺作品也常常会编排故事表现这一话题来警示读者。三国邯郸淳《笑林》中的“楚人隐形”的故事,就是一则“尽信书”引发的轻喜剧: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 官大笑,放而不治。

如此楚人,不辨《淮南方》中有关内容的真假而盲目相信,真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典型“笨伯”。让人赞赏的,反倒是故事中的县官,不类《三滴血》中县官“晋信书”,显得通脱达观,颇为睿智。

现在流行一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任何的经验总结都是对一时一地一物的个体现象的观察,不能扩大范围也不能作为万物亘古不变的公理与准则。

苏子就是一位秉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理念的文人,他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质疑郦道元《水经注》和李渤《辨石钟山记》有关石钟山得名的旧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自己的结论,姑且不论苏子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但整个探索过程中,苏子不迷信前人旧说、不迷信权威论断的品质的确是值得赞赏的。

往事越千年,古调有人谈。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写了他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文章批评了当时红军中一部分人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调查方法。可见,《反对本本主义》明确反对“尽信书”的教条主义,旗帜鲜明,言近旨远。

行文至此,我们认为,范紫东先生1918年创作的《三滴血》剧作,通过塑造的糊涂县令“晋信书”,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表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旨。《三滴血》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一哲,虽说创作时差一纪,但彼此遥相呼应,共同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不可不谓范紫东先生之有远见卓识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但又要不迷信、不盲从。这句话从哲学思辨上是强调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革命家陈云同志有一句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其中的“不唯书”,就是告诫自己和广大党员干部不要被教条“本本”束缚,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

唯有明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我们才能科学继承老传统、合理依托新智慧,来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才会拥有出奇制胜的“法宝”,作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步入康庄,直通大道!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米芾《元日帖》二版/字库1.0版

    <元日帖>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的作品,系其草书九帖之三,高25.2厘米,宽40.5厘米,约书于1099年(宋元符二年).此帖的大多草字写法直取晋人,用笔亦有晋人特征.整幅作品 ...

  • 孟姜女传说起源的时代——兼及铜川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

    黄堡文化研究 第13期 孟姜女传说起源的时代--兼及铜川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 黄卫平 孟姜女传说作为独立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的.笔者曾著<孟姜女>一书,对同官 ...

  • 米芾《元日帖》一版/字库1.0版

    <元日帖>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的作品,系其草书九帖之三,高25.2厘米,宽40.5厘米,约书于1099年(宋元符二年).此帖的大多草字写法直取晋人,用笔亦有晋人特征.整幅作品 ...

  • 魏 晋 信 札 书 法 之 美

    如今提及书法作品,会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悬挂于墙壁之上的横匾.立轴.楹联,抑或是密布书法展厅的条屏,而在1000多年前的魏晋,那个曾是书法艺术高峰的年代,书法大多并不以展品的形式公开示人,而是寓于一纸薄 ...

  • 【他山之玉】墨酣笔饱书剑胆

    推荐语:我(刘立军,笔名乾州碎娃,号终南鲁人)是乾县灵源镇人,范紫东老先生是也是灵源镇人,我们是乡党.在我上初二的时候(1992年),曾经亲眼目睹了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与西安易俗社联合举办范紫东诞辰11 ...

  • 【他山之玉】冷摊淘书圆旧梦 旧书不厌百回读

    推介语:我与屈军生先生的相识是因为我的微信公众平台,先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了解先生是因为袁富民老先生创建的微信群<天南地北乾州人>,这里有很多有着自己独特爱好和追求的人.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 ...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名称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 体裁战国 作者孟子及其学生 解释 [注音]:j ...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书写材料

    (图片来源:http://www.gansumuseum.com) 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 一开始需要定一个基调.文章名称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光看题目读者可能会认为又是一 ...

  • 读书三境界-上:尽信书,不如无书

    干货 · 良知 · 情怀 文章脉络 1. 书看得多,就有用吗?(曾经你是否交过智商税) 2. 哪些书根本没必要读?(垃圾书的特点) 3. 书分哪几种?-(科学和文艺书籍的界定) 4. 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

  • 【关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故事】作业帮

    现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兵书读得多,理论知识深厚,和秦军作战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一败涂地,不仅自己 ...

  • 他山之玉|王天夫:空间、地点与城市社会学

    空间.地点与城市社会学 本文转载自"武大文科学报",作者王天夫.原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王天夫,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

  • 成亲王永瑆《诒晋斋法书二集近光楼诗上下卷...

    成亲王永瑆《诒晋斋法书二集近光楼诗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