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由“晋信书”想到的
【推荐语】:刘磊是安徽安庆一中语文教师,和屈兄军生相熟。推荐这篇文章原因有三,一是散文真的不错,论点鲜明、有理有据,且由此及彼、转承自然,文采飞扬、形散神不散;二是先生这篇文章也说明了乡贤范紫东先生秦腔剧目《三滴血》的影响深远,跨越了时空。最后,就是我的一点私心,希望能借刘老师的作品提高我个人公众平台的影响力。

由“晋信书”想到的
文/刘磊
秦腔巨匠范紫东先生1918年写的名剧《三滴血》中,有个山西五台县七品县令叫“晋信书”,这位老爷信奉书上的教理,不结合实际,采用“滴血认亲”的办法判案,导致亲父子分离,异姊弟相合的人伦闹剧。晋信书老爷最终被免去了官职,只得再去重读他的五车书了。本剧讽刺愚昧固执、迷信书本的主题非常明显,不仅剧情显豁明了,就单单从主人公“晋信书”名字来看,就暗示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味。

“晋信书”谐音“尽信书”,这种人物取名方法自明清通俗戏曲小说昌盛以来,屡屡见之,以致形成了中国文学中人物命名的一种传统。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十兄弟中“应伯爵”谐音“应白嚼”,“吴典恩”谐音“无点恩”,“云理守”谐音“云里手”,“卜志道”谐音“不知道”等等;如《红楼梦》中“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秦钟”谐音“情种”,“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谐音“逢冤”等等。范紫东先生《三滴血》中“晋信书”的谐音亦属此类,足见范先生对前人作品的学习与借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成语,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原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是战国时孟轲怀疑《尚书·武成》的内容而发出的感慨。后世读书人以讹传讹,将这个专称《尚书》的《书》泛指一切的“书”了,这句话也就变成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古往今来,“尽信书”其害无穷的例子数不胜数。书本上记录下的结论或经验是对以往一时时间的总结,怎能就将书本上的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众所周知的如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青年时学习兵法,与人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后来赵王因蒙受秦人离间,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法行事,不能灵活变通,终被秦军射杀,赵军被坑杀四十万人,这场“尽信书”的悲剧使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不仅历史上有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之类“尽信书”不知变通、贻笑后世的真实事件,许多文艺作品也常常会编排故事表现这一话题来警示读者。三国邯郸淳《笑林》中的“楚人隐形”的故事,就是一则“尽信书”引发的轻喜剧: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 官大笑,放而不治。

如此楚人,不辨《淮南方》中有关内容的真假而盲目相信,真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典型“笨伯”。让人赞赏的,反倒是故事中的县官,不类《三滴血》中县官“晋信书”,显得通脱达观,颇为睿智。
现在流行一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任何的经验总结都是对一时一地一物的个体现象的观察,不能扩大范围也不能作为万物亘古不变的公理与准则。

苏子就是一位秉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理念的文人,他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质疑郦道元《水经注》和李渤《辨石钟山记》有关石钟山得名的旧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自己的结论,姑且不论苏子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但整个探索过程中,苏子不迷信前人旧说、不迷信权威论断的品质的确是值得赞赏的。
往事越千年,古调有人谈。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写了他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文章批评了当时红军中一部分人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调查方法。可见,《反对本本主义》明确反对“尽信书”的教条主义,旗帜鲜明,言近旨远。

行文至此,我们认为,范紫东先生1918年创作的《三滴血》剧作,通过塑造的糊涂县令“晋信书”,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表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旨。《三滴血》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一哲,虽说创作时差一纪,但彼此遥相呼应,共同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不可不谓范紫东先生之有远见卓识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但又要不迷信、不盲从。这句话从哲学思辨上是强调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革命家陈云同志有一句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其中的“不唯书”,就是告诫自己和广大党员干部不要被教条“本本”束缚,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

唯有明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我们才能科学继承老传统、合理依托新智慧,来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才会拥有出奇制胜的“法宝”,作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步入康庄,直通大道!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