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宝×张晨×汪民安 | 如何区分加塔利与德勒兹?新书分享会

4月17日(周六)15:00-17:00,UCCA | 佳作书局将举办《混沌互渗》&《身体·空间·时间》新书分享会,邀请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混沌互渗》译者),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身体·空间·时间》作者),带我们重新审视加塔利与德勒兹的关系,还原真实的加塔利和德勒兹。

请通过以下活动行链接报名参加线下活动。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UCCA商店2楼

或关注佳作书局的bilibili平台,在线参与讲座。

加塔利&德勒兹

如果说,新世纪的哲学有什么新动向的话,其中一个明显的征兆就是,德勒兹在哲学的天空中越来越璀璨,我甚至会说,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魔教的魅力。似乎在全球各地都在形成一个神秘的德勒兹圈子……

——汪民安

德勒兹与加塔利

在国内,吉尔·德勒兹已然是法国思想研究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哲学家之一。菲利克斯·加塔利却并非那么备受关注。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加塔利与德勒兹合著了《反俄狄浦斯》《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千高原》《什么是哲学?》而因而闻名欧美学界,在国内却似乎为德勒兹的光环所遮蔽,常常被误解为“第二作者”。

事实上,《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许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的。如德勒兹所言“菲利克斯跟我谈起了他已经称之为欲望机器的东西:有关机器无意识、精神分裂无意识的整个理论和实践构想。我觉得他走在了我的前面”。正是在加塔利的倡导下,他们开始对精神分析学进行批判,并形成与之相反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

去年出版的《混沌互渗》是加塔利独著的首次中文译介。作为加塔利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混沌互渗》深度阐释了加塔利一生的原创性思想,也展现了不同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独特风格。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晨带来的德勒兹研究新作《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了德勒兹独特的艺术理论。

本周六,两位学者将带着他们的著作,辨一辨“块茎”“游牧”“机器”“装配”这些被一股脑地贴上德勒兹标签的概念,哪些该归属于德勒兹,哪些又该归功于加塔利。

嘉宾阵容

主讲董树宝老师将以“加塔利的思想肖像”为题进行演讲。

01

主 讲 人

董树宝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巴黎高师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西方文论,在《文艺研究》《哲学动态》《外国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40余篇,译著有《知识考古学》(重译本,待出)、《混沌互渗》《东风》《<荒岛>及其他文本》《对话》等。

主讲老师张晨将以“一种图像分裂分析——德勒兹、于贝尔曼与瓦尔堡”为题进行演讲。

01

主 讲 人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外美术比较、西方美术史、当代艺术与理论等。曾赴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法国巴黎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访学交流,现主持国家级、校级科研项目3项,译著7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01

主持、评议人

汪民安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家用电器》等,主编《福柯文选》、《话语行动译丛》、《先锋译丛》、《思想译丛》《人文科学译丛》以及辑刊《生产》《褶子》等。

《混沌互渗》

加塔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深度阐释加塔利一生的原创性思想

加塔利独著首次中文译介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混沌互渗(Chaosmose)

作者:[法] 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

译者:董树宝

出版: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ISBN: 9787305139864

装帧:平装,148页

语种:中文

加塔利一生“游牧”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病症”。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罪恶”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解放实践”。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混沌互渗”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裂分析。加塔利的这些原创性思想在他与德勒兹的合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为德勒兹的光环所遮蔽,尚未释放出其应有的思想力量。借由本书中的清晰阐释和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体会到有别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风格,感受到加塔利自身异乎寻常的思想强度。

目录

导读:谁是菲利克斯·加塔利?/董树宝
    1.论主体性生产
    2.机器的异质发生
    3.精神分裂分析的元模型化
    4.分裂的混沌互渗
    5.机器性的口语性和虚拟的生态学
    6.新美学范式
    7.生态哲学的对象

附录
致Uno的一封信:我们如何以二的方式进行工作?/吉尔·德勒兹
为了纪念菲利克斯/吉尔·德勒兹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作者:张晨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ISBN: 9787520366212

装帧:精装,374页

语种:中文

本书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其“身体”概念,以及这一概念与“空间”“时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艺术观点,并将其延伸至对于艺术史的思考,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于具体作品的案例分析等各个方面。

目录

绪论 德勒兹与艺术


第一章 第三条路:德勒兹论培根
    第一节 “感觉的逻辑”
    第二节 “无器官的身体”
    第三节 为什么绘画?
    第四节 “再现”问题:艺术与理论
    第五节 “有艺术的地方就不会有疯癫”

第二章 身体—艺术
    第一节 “身体转向”:从主体到身体
    第二节 西方身体艺术谱系
    第三节 当代身体艺术案例
    第四节 “气韵生动”:德勒兹与中国艺术理论
    第五节 风景的凝视与身体的脸化:德勒兹论乔托

第三章 “褶子”空间
    第一节 空间理论扫描
    第二节 “游牧”与“块茎”
    第三节 德勒兹与巴洛克
    第四节 连接“关系美学”

第四章 影像、时间与艺术史
    第一节 “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
    第二节 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三节 “差异”、“生成”与创造
    第四节 德勒兹与艺术史
    第五节 丁托列托绘画中的时间与影像
    第六节 “什么是当代?”

结 语
附录 德勒兹年表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0)

相关推荐

  • “情感转向”与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

    周 彦 华/文 摘 要:"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 ...

  • 蓝江小译|巴迪欧:土豆的法西斯主义(下)

    蓝江小译|巴迪欧:土豆的法西斯主义(上):蓝江小译|巴迪欧:土豆的法西斯主义 土豆的法西斯主义 我们注意到,在所有可能的多之中,德勒兹和加塔利只讨厌一个东西:大写的二.令人恶心的选择的形象(经典选择) ...

  • 消解理性的总体性、张扬身体快感还可见于罗兰·巴特的阅读理论

    消解理性的总体性.张扬身体快感还可见于罗兰·巴特的阅读理论.由于过于强调阅读的快感体验,巴特几乎把艺术审美活动变成了审美的生理学.首先,他在文本创作方面提出'作者死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作者意图为 ...

  • 赵文:《论家用电器》中的三个M | 西东合集

    在汪民安理论小品文集<论家用电器>的后记中,他写道"我的一个勤奋的学生曾认真地问我,这些文章的学术意义何在?"在那里,他给出的回答是,仅仅由于他喜爱待在家里,又进而因为 ...

  • 蓝江小译|巴迪欧:土豆的法西斯主义

    土豆的法西斯主义 译者注:这是巴迪欧在1977年"延安文丛"的文集<哲学前线的实际情况>中发表的一篇短文,主要阐明巴迪欧与德勒兹和加塔利在理论和政治行动上的区别,在本文 ...

  • 汪民安: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读懂福柯

    记者:我们跳开纪录片,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福柯为什么会在那个历史时间点出现,以及为什么福柯到今天对我们依然有意义? ▍汪民安:福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跟他所处的法国哲学背景有很大关系.福柯严格来说属 ...

  • 1955年,一个名叫塔利的管道工偶然间在...

    1955年,一个名叫塔利的管道工偶然间在一处页岩中发现一块长相奇怪的化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把化石带到芝加哥找古生物学家咨询,谁知,这一问竟难倒了所有人,60多年后的今天,仍没有人能搞清它的身份来历 ...

  • 德勒兹:致友人书:与加塔利一起游牧

    董树宝译,转载自"暴风骤雨"公众号  标题系公众号编辑所加 译者注:宇野邦一(Kuniichi Uno)系德勒兹和加塔利著作的重要日译者之一,译有<反俄狄浦斯>和< ...

  • 德勒兹在哲学上的反黑格尔和精神分析学上的反弗洛伊德

    吉尔·德勒兹(1925-1995)出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并在巴黎度过了其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德勒兹于1944年进入索邦大学学习,他的老师中包括了当时的几位著名的哲学史专家:让·伊波利特. ...

  • 通识经典 | 《罗兰·巴特》序言

    博雅哥说 本文是汪民安教授为牛津通识读本<罗兰·巴特>所撰写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汪民安教授肯定了罗兰·巴特在文学批评理论上所做出的的非凡成就,"他先是建立符号学理论,后是建立叙 ...

  • 与德勒兹肩并肩,打破传统精神分析的话语垄断 | 活动实录(一)

    编者按: 自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学始终追求科学性,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自诩为"科学家",试图发现心灵的普遍结构.而当精神分析试图用无意识的神话来束缚人类暗藏在意识之下的潜流时,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