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穴居”之年,地球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关推荐
-
1.5亿人感染,300万人死亡:世界停摆一年,他们却肆意狂欢……
作者:木棉姐姐 来源:木棉说(ID:mumianshuo) 晃眼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已经持续了1年之余. 就在世界停摆的这一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封锁.企业关停.难 ...
-
当人类都回家,动物就开始放假!
吃饭吃到饱,睡觉没打扰,这是我们的理想假期,也是野生动物的. 疫情之下我们不能出去玩,却是野生动物的大好时光? 纪录片为证,看看2020年人类消失的时候,动物的悠长假期,有多快乐! 以色列的胡狼逛公园 ...
-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自然的“报复”
文/姿势分子 (不要走开,文末有彩蛋) 最近,印尼海岸一只抹香鲸搁浅的消息上了热搜. 工作人员在对已经死亡的鲸鱼进行研究时发现,这只鲸鱼的胃里竟然有12斤的塑料制品,包括115个胶杯.4个塑胶瓶.25 ...
-
良心不要了?津巴布韦拟出售大象猎杀权,500头大象命在旦夕
大象是当今世界上最巨大的陆地动物,原本应该是生活得最好.最安全的动物.然而,在人类无情的猎杀下,它们已经成为了濒危动物. (图片说明:被猎杀的大象) 如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大象所处的岌岌可危的地位, ...
-
最新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疫情下的人类与野生动物!推荐观看!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人类被迫封闭起来,不出家门不旅游,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一年,却成了自然动物们的喘息之年.这一年,由于人类减少了大量的旅游和工业行为,自然得到了近三十年从未有过的安宁.四分之 ...
-
地球上的鲸鱼越来越少,大型动物消失是自然演变趋势吗?
地球生命一直在演化,从单细胞生物到水生动物,再从陆地动物到恐龙类的大型哺乳动物,最后演化成现在的动物和人类.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恐龙类的大型动物呢?因为当时的地球环境异常温润,可能比现在的地球更适宜动 ...
-
我们一被禁全世界偷笑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截至上周六(4月17日)的统计-- 全球新冠死亡人数已经突破300万大关,感染病例超过1.4亿例. 过去这一年,对于全球来说无疑是危机之年. 分化加剧,疫情恐慌,失业潮倒闭潮-- ...
-
人类居家隔离的这一年,地球发生了什么改变
2021-05-08 13:5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心市民樊阿姨(ID:Auntie-Fun),作者:樊小书,原文标题:<神做了个测试,实验结论如下:>,头图:<地球改变之年&g ...
-
全球变暖骗局?地球将更宜居,但人类忽略了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
全球气温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组织多次呼吁各国应该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但在民间这样的呼声却不高,因为有很多朋友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而在北方的朋友更是认为,气候变暖, ...
-
氦闪会摧毁地球生态,太阳发生氦闪后,人类还能在地球生活吗?
氦闪释放的能量虽然巨大,但也只能破坏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并不会对地球造成本质上的损伤,所以只要人类移居地下就仍然可以在地球上生活.
-
人类担心的事将发生?距地球4亿公里外,传回一张照片引人深思
对于人类而言,外太空充满神秘感,尽管如今航天领域较为发达,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只是探索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部分我们还未知,毕竟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射电望远镜只能探索到宇宙的长度为930亿光年,而这并非 ...
-
语言能力仅次于人类的动物,地球文明的第一替补,你知道是什么吗
语言是很伟大的发明,它是文明的标志.人类之所以诞生文明,语言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文明所有的可能性一定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而最有效率的交流呢?就是语言.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文明,语言的重要性不必多言 ...
-
地理动画视频 | 人类是如何扰乱地球的生物循环
地理520 公众号ID: dilizhishi520 人类是如何扰乱地球的生物循环 @柚子木字幕组
-
地球改变之年 | 镜疫情下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当人类暂停下来,地球得以再次呼吸!
<地球改变之年> 当人类暂停下来,地球得以再次呼吸! 地球改变之年(译名) ◎片 名 The Year Earth Changed ◎年 代 2021 ◎产 地 美国 ◎类 别 纪录片 ◎ ...
-
这张太阳系全家福,揭开了残忍事实人类无法逃出地球
暗淡蓝点如果我们从遥远的地方遥望地球家园,能不能看到地球?地球会不会像夜空的星一样发亮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被无数个探测器验证过的.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许许多多的探测器进入太空,它们当中有许多 ...
-
人类为何会在地球上出现?高等文明与人类文明关系的证据或被找到
现代的科学界对宇宙起源的普遍认知就是"大爆炸理论",该种学说认为,宇宙从无到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膨胀爆炸的过程,早先的宇宙实际上就是一个高质量的点,在后来的一次大爆炸中,宇宙则慢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