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分享:腰椎间盘突出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由于纤维环急性或慢性损伤导致髓核变性、膨隆或向纤维环破口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神经损害症状、下肢坐骨神经通路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因此退行性变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病因:

1、退行性变

目前认为,其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细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经历退行性变这个过程。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的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在20多岁的时候,椎间盘已经悄悄地开始退变了。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于椎间盘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退行性改变。

2、外力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例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煤矿工人和建筑工人需经常弯腰提举重物。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1)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2)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第5腰椎、第1骶椎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3)腰骶段先天异常: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这些异常常造成椎间隙宽度不等,并常造成关节突关节受到更多的旋转劳损,使纤维环受到的压力不一,加速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辨证分型如下:

1、气滞血瘀型:以刺痛为主,痛点较明显,舌暗红、可见瘀点瘀斑,脉细涩;

2、寒湿痹阻型:腰痛症状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3、湿热痹阻型:以热痛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遇热疼痛加重;

4、肝肾亏虚型:腰痛伴有腰膝酸软、口苦咽干等症状;

5、肾阳不足型:表现为腰部冷痛,得温痛减。

在中医理论中,腰是肾的房屋,腰间盘突出就像肾的房子漏了、受累了,实际上就是肾虚了,血液供养不足,肝藏血少了,腰间盘突出就是“血不养筋”。人体的腰椎两边都有大筋,也就是这大筋松了,因为腰间盘对腰椎有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人身体活动都牵连到它,它的筋松了没有力量了,人一打喷嚏稍一用力大筋就出来了。这种情况不是病,而是肝肾亏虚导致的血不养筋。

很多人到医院治疗,现在的医院就是做牵引。牵引是什么?就是拉、拽,你的筋本来就松,这样做后果会怎么样可想而知。现在很多病人不敢坐公共汽车,就怕公共汽车突然刹车,因为手拉着环,怕一拉又会导致腰间盘突出。可能很多人成习惯了,自己都会把位置给拉正了,你想骨头这样反复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要做手术了。

曾经看到一个广告很可怕,内容是腰间盘突出换骨头,用不锈钢板来代替,广告词是“永不磨损”!广告公司大概是想突出产品的质量,但是没有医学常识。你仔细想想,要是换了不锈钢板,钢的质量的确是永不磨损,可是钢板上下两块人骨头呢,能比钢板硬吗?只要病根不除,这大筋还是松的话,骨头还会继续磨,如果将上下两块都磨损了怎么办?是不是继续换?换下去整个后背不是都成钢板了,变成机器人,坐飞机过检查口轮到你就响警报,都以为你带武器了。有的人很相信现代科技还是要做手术,在做这个手术前,医生也会告诉你,手术的成功率只要50%,不成功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下肢截瘫。

大家做任何手术前,都要考虑后期的演变,这都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这种手术实际上都是没必要的。在过去的老中医,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叫病人回家拿个门板躺几天,好好修养一下,让气血缓过来,骨骼恢复到生理曲线,筋就有劲了,突出的骨头自己就能复位。

腰间盘突出就是气血亏了,出现这种症状,是提醒你该去调理了。有时候是因为长期坐着,工作环境造成的,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预防和调整的!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腰腿痛”和“闪腰岔气”等病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急性期及缓解期发作时,首先强调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2~3周,可使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开大,使局部的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阻断恶性循环,使早期突出之椎间盘,特别是幼稚型有可能获得还纳复位。即使不能还纳,也可以防止神经根部的粘连现象,从而使症状得以改善。卧床休息期间可配合其它调养方法,以促进康复。但须注意避免大强度、剧烈的劳动或活动,如负重、弯腰、长距离行走等,应使腰背肌群保持松弛状态。此外,还要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风、寒、湿等不良刺激。冬季或腰部有冷感、沉重感的患者可自制一宽20厘米左右的棉(或毛)带束腰。

卧床时体位一般以自我感觉无痛苦为宜,也可采用仰卧位,腰部下垫薄枕,如此可以保持腰生理前突,对于缓解腰背肌紧张度,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另外,睡卧硬板床效果更佳。

(二)药物调养法

本病多归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而致。故治宜补肾气,强筋骨,活气血,止痹痛为主。处方:

熟地30克,肉苁蓉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12克,玳瑁30克,豨莶草30克,威灵仙18克,骨碎补1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证属虚寒者,加制川乌12克,桂枝12克,牛膝15克;兼有热象者加羚羊角3克(磨冲),水牛角15克(先煎),老桑枝12克;兼脾虚气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云苓9克;兼失眠梦多者,加炒枣仁9克,珍珠母15克,随证加减。

(三)针灸调养法

1.毫针刺法

主穴:肾俞、白环俞、关元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配穴:腰2~5夹脊穴、上髎、次髎、秩边、承山、昆仑、悬钟、足临泣。

方法:每次选主穴3~5个,配穴2~3个,强或中度刺激,使麻电感向远端放射。其中,肾俞穴直刺,微斜向椎体,深1.5~2寸,局部酸胀感或麻电感向下放散;白环俞直刺1~2寸,针感同肾俞穴;关元俞向椎体斜刺1~1.5寸,局部酸胀感向下腰部扩散;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阴方向深刺2~3.5寸,麻电感向下肢放射;承扶、殷门直刺2~3寸;委中直刺0.5~1寸,有热感下散至足底;阳陵泉直刺,针尖向胫骨后缘方向斜下刺入,深1~3寸,麻胀感向下放散。

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好转后隔1日或2日1次。

2.梅花针打刺法

取穴:胸2~5夹脊,腰骶部,疼痛部经脉循行周围。

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中度刺激,尤以夹脊穴为重点,使皮肤潮红、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置火罐于局部,留罐10分钟。如能拔出少量黑色瘀血则疗效更佳。去罐后局部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压豆疗法

取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侧耳穴,以大小适当的胶布固定。然后按压0.5~1分钟,手法由轻到重,至有热胀感或疼痛感。每日可自行按压3~4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5天更换药籽1次。

4.艾灸疗法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配穴:肾俞、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绝骨、足临泣、神阙。

方法:每次选3~5个主穴,2~3个配穴,用艾条连续熏灸10~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7~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应间隔3~5天。

泡脚也能够调理腰椎间盘突出!

用泡泡或藏拉姆泡脚,能够刺激脚底穴位,增加血液循环,排寒祛湿,疏通瘀阻,修复脏腑功能。长期使用能使脏腑功能条达,五脏调和,更好的提升身体免疫力与自愈能力。

配方里的辣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灵芝能够调节免疫力;桂枝、松叶、松节、干姜、艾叶等能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川穹、鸡血藤、当归、山楂 能健胃消食,行气散淤,滋养血脉,活血养血;女贞子、淫羊藿、五加皮入肝肾,祛风湿,滋养肝肾两经等等。所以对腰椎间盘突出有非常好的辅助调理作用。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