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父母都是农民的我,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农民,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各种农活儿,我都做得有板有眼,可唯独摇耧这项农活儿,直到离乡时也没干过,这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摇耧是春天播种最关键的技术活儿,下种的深浅、出苗的稠稀、垄线的笔直程度、秋后产量的多寡,全由摇耧者来控制,若走得慢了,摇得幅度大了,下种就会多,出苗就会稠;走得快了,摇得频率低了,下种量就会少,弄不好就会缺苗断垄。

俗话说,帮耧在前摇耧后,走正摇匀胳膊硬。一个好的摇耧者,还能根据播种时间的早晚,决定增减播种的深度,决定播种量的大小。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里,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充当摇耧的角色,只有两个人干得特别好,为了保证一年的收成,队长当然不会轻易让我这样一个新手来操作。

摇耧这个操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摇摆,它还包括扎耧和提耧。扎耧是将耧脚插入土中的动作,提耧就是将耧腾空,是播种到地头必做的一个动作。一个成熟的摇耧者,每遇到高低不平的土地,扎耧、摇耧、提耧这三个动作浑然一体,显得轻松自如。 当年有句话叫做“摇耧撒籽八只眼”,由此可见,对摇耧者的要求有多高。

耧是一种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和掩埋三两项工作的农具,我因为当年想学摇耧,对它的结构进行过深入了解。耧是全木结构(耧铧除外),重量很轻,一个人扛在肩上行走自如。耧的形状如图所示,由大籽斗、小籽斗、耧把、耧腿、下籽筒、满籽眼、耧铧和耧辕(耧鞅杆)组成。其中还有一个叫做耧铃(方言叫打籽蛋)的小零件在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大籽斗是用来储存种子的,小籽斗是用来给三个下籽筒分配种子的。在大籽斗和小籽斗之间有一个小闸板,用来控制种子的流量,其开口度的大小非常讲究,有丰富经验的摇耧者知道,不同的种子遇到不同的墒情开口度的变化相当微妙。开口度还和摇耧者的摇耧习惯有关,是一个只能体会不能言传的操作,而这个操作是多年的耕作经验的积累,它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籽斗中间,挂了一个核桃大的铃铛,这个铃铛就是耧铃。当种子经过闸门流进小籽斗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耧铃。种子在耧铃左右摇摆的过程中,被均匀地分配到三个下籽筒中。耧铃是耧的心脏,播种时,摇耧者手握耧把,随着耧的晃动,耧铃开始左右摇摆,有节奏地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庄稼好手,只要往地头一站,光听耧铃的声响,就能估算出一亩地的播种量来。耧铃做工精细,因为由黄铜制成,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耧铃的响声时刻提醒着人们,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耧铃的节奏就是摇耧的频率;铃声如同一首旋律美妙的歌曲,给寂静广袤的田野增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慰藉着劳动者的心灵。

一个娴熟的摇耧者需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他即要通过听耧铃声来调整摇耧的节奏,又要通过观察满籽眼来判断种子是否下落均匀。一旦种子里的杂质把下籽筒给堵了,在满籽眼这个窗口就能被及时发现,人们管这种事故叫做噎耧。如果发生了噎耧现象,摇耧者就要快速将耧向前推一把,将大籽斗里的种子全部甩在前部,使其脱离那个流淌的籽眼,等事故处理完以后再接茬播种。

耧铧是用白口铁铸造的,白口铁的特点是越磨越光滑。经过一个春天的播种,耧铧表面被磨得像一面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地发光。每当掉头提耧的时候,老远就能看到这种亮光。耧铧向前行进时,把土层向两边翻开,种子随即漏入土层下面。

被豁疏松了的土壤很容易丢失水分,为了保墒,必须在耧后配一个叫砘子的农具。砘子是在一根木轴上同时穿有三个像算盘珠子一样的石头滚子,三个滚子的间距与三个耧脚等宽。当砘子被外力牵引时,石头滚子在木轴上转动的同时,就把土壤给碾实了。

牵引耧所需要的力要比砘子大得多,这么大的牵引力必须由畜力才能完成。牲畜是通过耧上的两根耧辕拉耧前行的,在我的家乡,拉耧的是一匹马,为了让马按指定的路线行走,需要一个人牵着它的缰绳,这个人叫做帮耧的。

枣红马拉着耧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豁开了三道垄,有点调皮的小马拉着轻巧的砘子紧跟着母亲的身后,摇耧、帮耧、打砘子的人和两匹马各自进入角色,共同拉开了农耕的序幕,写就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乐章,播下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每到这个季节,人于牲灵那种步调一致、配合默契的春播画面就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属于半农半牧地区,除了种植大量的小麦和莜麦外,还种植少量的糜、谷、黍。播种小麦和莜麦对于一个成熟的摇耧者来说并不难,而播种糜、谷、黍却是检验摇耧者水平高低的一次考试,因为糜和黍的种子特别光滑且流动性好,摇耧的幅度和频率很难掌握。

其中最难播种的是谷子,即要考虑节约种子又要考虑间苗的方便,为了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需要往种子里掺沙子,掺多大粒度的沙子?比例是多少?这也是考察摇耧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常听上辈人说,有不少摇耧高手往往在播种谷子的时候露怯。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史上,古代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耧,最初的耧一次只能播种一行,被称为一脚耧。随着播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脚耧。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机的长处,独具匠心,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有资料显示,还有四、五脚乃至六、七脚耧,可我只见过三脚耧,我认为,以上描述的三脚耧应该是发展最完善、应用最广的耧,在我的记忆中,它一直沿用到九十年代初,虽然后来被大型播种机所替代,但在不能使用大型播种机的小块地里,直到今天,在我的家乡仍然有人用它来播种。农民把耧当作宝贝,他们依恋耧,喜爱耧,和耧一起走过了数千年的路程。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无以复加,它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写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一种感慨要表达,搜肠刮肚码下了以下《七律春种》:

人欢马叫春忙至,

天暖花开大地融。

童引红骡寻垄线,

驴拉石砘碾沟中。

耧铃阵阵耕播曲,

嫩草青青景色葱。

期望秋来多产粟,

储粮千囤越寒冬。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0)

相关推荐

  • 采集金丝瓜的种子用于来年播种

    采集金丝瓜的种子用于来年播种

  • 饶阳人的农活:傻小子,拉砘子

    棒子,又叫玉米,东北人叫苞谷,是和麦子一样,我们国家最主要的大田作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棒子呢?分春天种的,和夏天种的,可能是早些年,我们这有人春天种过,所以前邻大娘说:"以 ...

  • 【郁氏文化】​制土坯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ZHI TU PI 制土坯 文/范俊来 土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砌墙的主要建筑材料,在我的家乡,管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阶(入声)".民间流行的土坯主要有三种,大土坯,砖土坯 ...

  • 【郁氏文化】话说煤油灯(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煤油灯 文/范俊来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留给我最清晰的画面是,坐在煤油灯旁做针线活儿.每天晚上,母亲就着微弱的灯光穿针引线,我躺在被窝里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孔,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母亲有一个习 ...

  • 【郁氏文化】话说风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风箱 作者:范俊来 说起风箱,估计八零后没见过的人居多,七零后的人可能见过,但没有使用过,只有六零后的人比较熟悉,而五零后的人不但熟悉,而且有切身的使用体验,我就是后者. 俗话说,人以食 ...

  • 【郁氏文化】话说牛车(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牛车 文/范俊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乌兰察布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离县城只有二里多.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坐牛车是在六岁的时候,那年深秋,父亲套了一辆牛车,拉着我和母亲去自留地起山药( ...

  • 【郁氏文化】深究幸福(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深 究 幸 福 文/范俊来 曾记得有媒体做了一次"你幸福吗"的调查,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之所以有如此现象,说明幸福这个词太抽象,无法让人具体感受得到,即使字典里给幸福下的 ...

  • 【郁氏文化】打阎王(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打阎王 文/范俊来 打"阎王"是六十年代,我在家乡玩过的一种游戏名称.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十分有趣.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尽管因为贫穷没有任何玩具,但他们 ...

  • 【郁氏文化】狗皮褥子(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设置超链接可直接跳转 关注 狗皮褥子 文/范俊来 很小的时候,我就不敢去村西头那户人家去玩,因为他家养了一条凶神恶煞般的看家狗,尽管用铁链把它拴得牢牢的,可生人一进他家的院子,那狗就会扑过来 ...

  • 【郁氏文化】中元祭——悲凉总在心中蔓延(文/刘剑辉)

    郁氏文化 传统节日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星期日 2021年8月 22 --悲凉总在心中蔓延 中元祭 文/刘剑辉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这 ...

  • 【郁氏文化】自行车赞(文/吉忠华)

    郁氏文化 ---- 自行车赞 文/吉忠华 你已被供奉在我的心中, 我已把你视为珍贵, 你是命运给我的最好馈赠, 你是我一生割舍不断的情. 你陪伴我的一生, 让我摆脱懒惰与平庸, 把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精彩 ...

  • 【郁氏文化】母亲节感怀 ( 文/郁光涛)

    郁氏文化 母亲节感怀   文/郁光涛 今天是母亲节 无论是打开电视 还是翻阅着手机 无论是手机朋友圈 还是抖音短视频 都是在 祝福母亲 赞美母亲 思念母亲 感恩母亲 因为 山之高,高不过母亲的慈爱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