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秀才集体揭露官员恶行,结果18人被斩,读书人很傻很天真?

哭庙,一般是指人到祭祀、祭奠场所含泪吊唁的行为。这一种行为在江南一带尤其是在江苏地区非常流行。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比较完善,士人群体庞大,并且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他们一旦受到压迫、威胁,往往会采取集会等形式大规模请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哭庙也是他们愿意采取的形式之一,屡试不爽。然而,世事难料,由明至清,当他们对清朝统治者故技重施的时候,却只能凄惨收场。

一、“奏销案”对江南士人的打击

自南宋以来,南方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步步扩大。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极为发达,因此自宋元以来,此地一直都是国家的重赋重税之地,被称为国家经济支柱也不过分。明初朱元璋更是下令户部官员不得使用此地人员,就是害怕他们当上户部高官后会对江南地区有所包庇,给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失。但是,这长久的重赋政策,给广大劳动人民增加了无比巨大的负担。

富庶的江南

1644年,崇祯自缢,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天下自此改了姓,大清王朝正式入主中原。虽然是换了一拨人,但是统治者的性质还是一个样,他们依然对江南地区进行非常残酷的剥削。

1659年,即清顺治十六年,江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莫要说缴纳赋税了,就是个人的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何不食肉糜”的统治者自然不会体谅小农的辛酸和悲哀,时任江南巡抚的朱国治丧心病狂,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和前途,不顾百姓的死活,毅然决然逼迫民众缴纳税粮,这无疑给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作为巡抚,朱国治自然知道百姓的粮食就那些,再剥削,也就不过一亩三分地的量,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文武缙绅身上。缙绅群体作为地方上的精英,即便是巡抚也不敢大肆侵扰。狡猾的朱国治将这种情况汇报给了清廷,说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以及溧阳县这四州一县的地方缙绅,有粮不交,理应革除功名。

《康熙微服私访记》朱国治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官由科举出,不管是生员还是举人,这样的功名都是莘莘学子一生所追求的,这也是他们能够享誉地方的凭证和后盾。结果,朱国治的一张奏折,革除了一万多人的功名,并且逮捕了3000多人。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原本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此时却被戴上枷锁,尊严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这就是“奏销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江南士人的心,他们也对朱国治恨之入骨。

二、百姓的反抗与失败

但朱国治并没有就此罢手,1661年,他再一次委托手下心腹任维初继任吴县知县,继续压榨人民的最后一点存粮。任维初和朱国治可谓一丘之貉,为了完成朱国治给他的任务,居然采用严刑催粮。他命令手下将一根根竹片浸上水,收粮时间一到,如果斤数不够,就用竹片笞打,不给民户任何缓期的机会。假若胥吏不忍心,未用力笞打百姓,那么胥吏也要一并受罚。人民哪里承受得了如此刑法,一时间哀鸿遍野,很多人身上鲜血淋漓,不可直立,甚至还有被打死的。

(清朝吴县)

不仅如此,任维初一方面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催征钱粮,另一方面还贪污腐败,克扣税粮。有时候,民众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粮食还被他侵吞了,农民得再行补上。如此行径,吴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人民均愤愤不平,他们在等待时机报复、伸冤。

1661年2月,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驾崩了。皇帝之死,对整个国家都是一件无比重大的事情,全国各地都举行仪式,搭建各种祭台去祭奠他。朱国治自然也不会放弃上表哀思的殷勤机会,他不仅在府衙大搞灵堂,而且也在苏州文庙兴建了吊唁场所,场面十分隆重,每天都有大量的官员以及民众前往祭奠。

顺治帝像

早已愤懑不平的江南人民决定借此机会,大力揭露朱国治和任维初毒害人民的行径。3月5日这一天,100多名生员齐聚苏州文庙,他们明显是有备而来,其中金圣叹拟了一分哀悼词,并敲响了文庙的大铜钟,闻声而来的村民越来越多。秀才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任维初的罪行,请求道员张纪等官员主持公道。正当官员们准备接过诉状,场面却愈发失控,村民们义愤填膺,冲出阻拦,直逼朱国治,吓得朱国治面色苍白,连连招呼官兵维持秩序。

道员张纪等人面对此情此景,也不能全然视而不见,他们接受了秀才们的诉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维初贪污腐败以及与朱国治狼狈为奸的恶行逐渐被披露出来。眼见事情的发展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朱国治决定先下手为强。

《康熙微服私访记》金圣叹

朱国治一方面篡改了供词中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另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京城告状,他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倒打一耙,诬赖这群秀才们犯下三大罪状,一是鸣钟击鼓,惊扰先帝仙灵;二是目无王法,殴打朝廷命官;三是藐视清律,撰写匿名贴文。

此时的北京并不平静,皇帝交替时期最容易出乱子。恰巧此时,沿海地带发生了民众私通台湾郑氏集团,企图颠覆朝廷的行为。所以,当清廷接到朱国治的奏折后,不加考证,就将这群秀才的行为和叛国联系了起来。朝廷十分重视这个案件,派出满洲郎叶尼、理事管英、春沙和海布勒一起前往江宁会审。

当时康熙年幼,主少国疑,江南地区又人心不附,朝廷决定对这群秀才从严处理。6月16日,判决公布:处斩金圣叹等18位秀才,其中处斩并没收家产,家人流放的有倪用宾、金圣叹、王重儒、薛尔张、姚刚等8人,处斩并没收家产的有丁观生、朱章培、徐介、唐尧治、冯郅等10人。处斩当日,家人连收尸的机会都没有。一场为民请愿的“哭庙案”就这样以悲剧的形式收场。

《康熙微服私访记》哭庙案

反观朱国治、任维初等人在这场案件中却相安无事,不过好在苍天有眼。任维初因与其他案件有所牵连而被斩首,朱国治后巡抚云南的时候,遇到“三藩之乱”,因克扣军粮,遭士兵食其肉,碎其骨。正义或许会迟到,好在没有一直迟到。

文史君说

明朝的秀才功名虽然比较低,但是统治者往往以礼相待,为何到了清朝却变了样?这两场大案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深深的民族矛盾。清初为了加快统一步伐,在江南地区接连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件,而南明政权尤在,郑氏集团又隔海相望,江南人民可谓面服心不服,清廷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杀鸡儆猴的意味,这跟以后的诸多文字狱很类似,就是禁锢住士人这一不稳定群体,达到安稳统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周志斌:《论清初苏州的“哭庙案”》,《学海》2001年第6期。

刘彩萍:《清初江南赋税问题探析——以“哭庙案”与“奏销案”为例》,《农业考古》2015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为知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