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笔记】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笔记

人口与环境

第1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1.1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自然增长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自然:气候、水、土壤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宗教、政策、战争、风俗

三、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 :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2.高-低-高 : (1)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死亡率

先降低(2)大多数发展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3.低-低-低 :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和极少数的发展中国家(欧洲、大洋洲、北美、中国)

A

B                  C

A图和C图人口金字塔在年龄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A图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给经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资源、环境等带来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C图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福利开支

增加、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四、人口增长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1)自然:资源、环境(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土地              (用地紧张,管理难度加大)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给其带来压力)、社会安定、生活质量,基础设施

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社

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适当接收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迟退休、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尊老爱老

1.2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最大值(生存)

1、影响因素:资源(水)(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生活水平(负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中国环境人口容量-16亿

人口合理容量——相对值(发展)—8亿

二、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容量的特点:(1)临界性(如果人口数量 > 人口合理

容量,则协调发展受到破坏)

(2)相对性(人口容量不同地区是不同的;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2.1人口迁移

一、概念和分类

1、概念:长时间的变更了定居地(时间1年,空间)

2、分类:国际、国内

国际:

国内: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迁移类型:农村→城市(经济落后→经济发达)

中国迁出区: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

中国迁入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80年代作为节点

(4)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医疗、宗教

三、人口迁移问题

1、人口迁移的原因

(1)自然:气候、环境、土地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生活条件、政治因素、教育、医疗卫生、求学、婚姻、宗教、基础设施、交通、社会保障体系、距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加强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1)迁入地:有利影响,a缓解了当地劳动力不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b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不利影响,a增加了当地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压力,b用地更加紧张,管理难度加大

(2)迁出地:有利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不利影响,人才的流失

2.2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即地域文化!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俗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2.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七章 城市与环境

第1讲 城市空间结构

1.1城市的区位因素与发展变化

一、城市的形成

聚落(城市+乡村)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农产品→手工业→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区位

1、 自然地理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河流(水源、交通)

( 世界的城市主要分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巴西地处热带,低地闷热,而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高原是热带地区城市的优良场所。如墨西哥城在海拔2200米ƒ山区河谷相对来说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有可能发展水运;另外,在高原地区气候高寒,河谷海拔相对低,气温较高,热量较足。)

2、经济区位因素(变化):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矿产、旅游、工农业基础(商品农业基地)、开发历史、人口(总结、自然资源:典型的如国内的大同、大庆,国外的阿伯丁(英*石油)、匹兹堡(美*煤炭)。‚、交通:如株洲、石家庄等。ƒ、旅游:张家界、丽江、黄山

④、科技:硅谷、酒泉、筑波(日本)等。)

3、政治文化区位因素(变化):政治、军事、宗教、政策、科技

1.2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分区(地域结构/空间结构)

1、商业区(CBD)、住宅区(高级、低级)、工业区…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自然:地形(旅游区)、河流(港口)

(2)经济发展水平

注:工业布局在城市边缘;河流下游、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垂直于季风风向的两侧、交通便捷的地方

高级住宅区布局: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高、接近科研院校、交通便捷

(3)历史文化(北京中心-故宫)、政治(中南海)、交通运输状况

1.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中心地理论

1、概念

(1)中心地:城市或乡村(2)城市等级(依据:人口、服务范围):巨大型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服务范围的差异

第2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1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虚假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

(南美洲最突出,例如阿根廷)

滞后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养活城市更多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2、区别: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郊区城市化: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向郊区扩展

2.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1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1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1.2农业地域类型

一、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墨累——达令盆地地势低于两侧,有自流井,且地下水盐分较多‚东水西调,保证了墨累——达令盆地牲畜的饮水ƒ墨累——达令盆地降水量200——500mm,水分条件满足小麦生长需要,也便于牲畜饮水

剪羊毛日期

5、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区。

6、农业地域类型总结

二、农业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第2讲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2.1工业区位因素

最基本的6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小结:环境质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2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

第3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1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一、5种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

3.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全方位

二、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三、交通运输与聚落

2、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

3.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3.3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倡对资源合理、节约

利用

三、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江南丘陵、西南地区

南方——酸雨

华北——旱涝、土壤盐碱化、风沙

西北——土壤盐碱化、干旱、荒漠化

西南——红色荒漠化即石漠化

西南——红色荒漠化即石漠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