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客观实在”的思考

本文是《吾学通论.导论》中的一个片段,求教于方家。

这里需要讨论一下关于“实在”和“客观”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常常把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的使用,异常混乱。

“实在(Reality)”这个概念源自柏拉图,意谓真实之存在,即有根据的存在。这里的“实在”是指真实存在的性质,亦即存在性,在逻辑判断中做谓词。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实在或实在性有两种根据:要么根据感性或感觉才能真实存在,要么根据理性,逻辑的推出真实存在(理论映射)。质言之,“实在性”要么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要么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脱离感性和理性的“实在”是不可理解的。

传统哲学把实在论划分为客观实在论和主观实在论,这种划分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传统哲学对主观和客观的划分本身就缺乏根据。传统对“客观”或“客观存在”或“客观实在”的经典定义是:“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都照样存在的,就是客观的。”(百度百科)。很明显这个定义太过主观了,试问:人们从来不知道、不认识、不承认的东西——一句话: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根据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何时存在?从哪儿存在?我们都不知道的鬼神、人首蛇身的动物、金山银山、四条边的三角形也是客观存在?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存在,属于凭空信仰,即妄信,可以称作信仰实在论或妄信实在论。

上面的分析表明:“客观”是最为主观性的概念,传统客观主义者的意图大概是要把“客观”表征为“自在”之意。传统上“自在之物”是本源性的、自生性的,符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的规定。但是“自在之物”这个概念也是不可思议的。“自在之物”含义大抵是指:虽然可以被人的感觉意识感知,但是它在我们(主体)发现(感知)之前就本源性存在着。这里的问题在于:你如何确知“自在之物”存在于我们(主体)感觉之前?除非你说是理性推理的结果,那么“自在之物”就是理性存在,理性是它存在的根据。假如强行说,既不是感性存在也不是理性存在,便成为同所谓“客观”概念一样只是一个主观信仰,也是妄信实在论。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理性主义大师,康德主观设置一个既非感性、亦非理性之“物自体”确实是一个重大失误(从未被组织的意义上毋宁看作一个伟大的失误)。

假如说感性、理性和情性之纠缠构成人性,那么既非建基于感性、亦非建基于理性、不可能建基于情性之“客观主义”和“自在主义”就是非人性的——当然也是反人性的学说。“客观主义”和“自在主义”面临着两种结局:要么被淘汰出哲学语境,要么赋予其新的有根据的含义,我们倾向于积极的态度:这是因为以后需要解释当我们感觉之后是否持存以及如何持存的问题,在以后需要重新建构这两个概念。

进一步深究: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究竟谁更基本?谁是原初根据?在被动反应的意义上,感性存在就是被感觉意识到之存在。意识不到的东西不能说存在,在这里“意识”是关键词(关于意识究竟是什么暂不探讨),感觉就是意识内容,因之感觉存在属于含蕴内容的意识存在;众所周知,理性意谓纯粹的意识内容,亦即内容性意识,因之理性存在也属于含蕴内容的意识存在。由此可见,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首先是意识存在,其次都属于内容性(以后的研究将表明:所谓内容即意义)意识存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所说的“意识”既是个体意识,也是群体意识,还是类意识;换言之,既非个体意识,亦非群体意识,亦非类意识;质言之“意识”乃是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类意识之纠缠。

细致考察柏拉图的“实在”定义,还会有一个重要疑问:怎么算是“真实”存在?对于感性主义者而言,感觉之物是真实存在的;对于理性主义者而言,理性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存在即内容性意识存在,它是意识的一个性质。不论感性存在还是理性存在最后都归因于内容性意识存在。所以“真实”存在之问题本质上就是感性内容为真还是理性内容为真之问题,需要等到对“意识”进行更深刻探讨之后才能判明(或许在内容即意义的角度说,“真”也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暂且使用该词。

“实在”还有一种用法:当着具有独立概念意义的时候,在判断中作主词。在这个意义上“实在”指的是真实有据的存在者,或者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意义上的“第一实体”。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在本体论域独断论属于强实在论,怀疑论则是对强实在论的质疑和排斥。虽然强实在论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有感性或者理性根据的而非盲目信仰,但是在怀疑论看来,作为根据的感性和理性自身也未必可靠,所以过分强调感性或理性实在的强实在论就是独断论。

总之,为了探究“真理”,哲学上伟大的头脑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凡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不是为怀疑而怀疑,而是需要非凡的洞察力。第一节提到的柏拉图、笛卡尔、普特南和罗素并不是为了消遣或者无聊才提出的质疑,毋宁说怀疑主义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思想之窗。

(0)

相关推荐

  • 实在概念辨析与实在论

    实在概念辨析与实在论

  • 心理消耗。

    本文大概6500字,建议精读. 这是智远的第0146篇笔记的分享.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忙了一天,晚上复盘时发现自己所做之事寥寥无几,但是却感觉心理很累,明知道某件事早晚要做,但始终还是拖到最后期 ...

  • 再谈概念、概念意识和概念逻辑

    再谈概念.概念意识和概念逻辑 概念.概念意识和概念逻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野,需要把握的聚焦之点: 一.概念. 传统的概念定义认为,概念是对事物共同特性和本质的抽象,概念具有内涵和广延的基本规定.这样的 ...

  • 两种概念型式关联的逻辑

    两种概念型式关联的逻辑 概念是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这种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在人类意识结构中,生成了一种概念意识方式,使人类的意识借助于概念,产生了认识.思想和精神,以及概念制导的实践创造. 审视概念的指 ...

  • 简论康德的先验哲学

    简论康德的先验哲学 康德学说的核心是先验哲学,其重要观点是: 第一,我们的头脑有一种纯粹先验形式,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这种纯粹先验形式对经验内容的整列加工而生成的,没有这种纯粹先验形式的整列加工,一 ...

  •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无论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旧唯物主义 ...

  • 分享一些美图,非我原创。觉得实在太美了。...

    分享一些美图,非我原创.觉得实在太美了.

  • 科学大唠嗑:量子的奥秘(3)玻尔让原子成为了客观实在

    科学大唠嗑 张 喆 天津市天文学会会员 天津科技馆科普辅导员 读书会共读老师 爱因斯坦在发表相对论之后的研究视野还远不止光量子.他预料,能量的量子化或许是一个更加普遍的现象,1907年,他又发展出一套 ...

  • 何为客观实在? 冷眼热风二0六

    何为客观实在?      冷眼热风二0六       冯叙九        2021/2/10 何为客观实在?只要上网一搜索即搜索到: 客观实在是"哲学范畴.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可以被人的 ...

  • 【景淑原创825篇】重新思考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

    关注 这是三味淑屋原创文章 - 第825篇 - 星期二 多云 2021年8月3日 景淑反思日记465天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那天,在刘润老师的文章中,他说以后我们就要靠"靠谱&quo ...

  • 【原创】客观对待陈式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变化”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 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有太 ...

  • 渊回哲学:物质的真正含义,独立于精神意识之外,客观实在的存在

    渊回哲学:物质的真正含义,独立于精神意识之外,客观实在的存在 渊回哲学和大家聊一聊,有趣的哲学 知识. 这些内容我们继续深究物质的相关内容.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物质这个东西都有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我 ...

  • 原创 | 对于写作的一点思考

    不管什么年代的社会,都有社会弊端和社会问题,而作家仿佛是社会弊病的揭露者,像啄木鸟一样眼睛雪亮地揪出大害虫并消灭它.作家是社会的医生,是检查各种疾病的扫描仪. 原来如此啊,是这么一回事吗,所以说作家们 ...

  • 文学原创•《​客观存在的飞翔》(外二首)文/陵云子(湖北潜江)

    客观存在的飞翔(外二首)    文/陵云子(湖北潜江) 蜷缩在墙壁上的飞翔 突然伸开翅膀 我看到了你沾满花的眼泪 打开了星空 一些秘密浮出水面 山外的山外 和尚的经书已传播很远 竹林里的竹林 一片竹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