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晋祠行, 三匾、三绝、三宝
人品好,天气还不错。出发前往晋祠。
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的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庙素以雄伟的建筑群和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自古就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之说。

一不小心,就被当地的导游忽悠了😂,在外围的晋祠认真的拍了个照。处处是坑啊~

不管啦,希望好运2019


继续前行

看清楚了吗,有九仙哈。(但八仙里只有二位,不知道了吧)

这个是好运洞,祝好运2019




传说明朝嘉靖进士第一人——翰林院罗洪先在此桥遇见仙人,故名会仙桥。

到真晋祠啦😜

三匾,民间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水镜二字取自汉书,有忠奸是非在正义面前不辩自明的意思。晋祠三匾“水镜台”,出自乾隆年言官名吏的杨二酉之手。

相传此坊为明代太原举人高应元为母治病祈神而建,“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之句,“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宣扬报答之意。高应元本人极善书法,所题“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

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
这里还建有一个傅山纪念馆。

一宝:圣母殿 (宋代)。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付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宝:鱼沼飞梁(宋代)。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故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植。


三宝: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介: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伏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成了天然的大冰箱。

三绝之一,周柏。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晋祠三绝之一的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传说是唐叔虞封晋时亲手栽种,树龄已有2800年左右,因呈卧倒的姿态,又称“卧柏”。令人称奇的是,唐朝时卧柏下又长出一棵翠柏,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

三绝之二: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划重点 ,这位侍女含羞带笑,喜溢眉梢,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奖。可是从侧面看去,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生活的辛酸及艺人的苦楚被她强压于心中却又不自觉的展露无疑。

三绝之三: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泉水轻、柔、多、静,长流不竭,清澈见底,名字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李白曾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泉水冬天不结冰,保持恒温。泉水流出泉眼后,由一个小和尚接水,然后流入前方的导流河道,河道上有一道石头拦堤,上面有十个小洞,泉水穿洞而过。


参观完三匾,三宝,三绝,我们又去看了唐碑。中国书法最好的皇帝李世民的作品——《晋祠之铭并序》碑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块行书碑,并且还是御制的。碑面剥蚀严重,只有部分字依稀可见,碑文劲秀雅致,不愧是王羲之真传。

顺带普及一下👉
门当

户对

晋祠的行程顺利结束了,
下一个目标柳巷,逛吃。
打车过去的时候已经两点钟了,司机推荐了这家,郝刚刚羊杂割,我们是最后一波客人,店家开始换汤了。

每人来了一碗羊杂汤。

两个人吃一个酥饼

单独加了羊肉和羊肚。

稍稍垫了点底,大家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美食节走了,在柳巷南路来回三趟都没找到,期间看到这家老鼠窟国营饭店(山西一级饮食店),门口好多人排着队买汤圆,我们就很无聊的也点了一些尝尝😂。

糖猫耳朵有点象软麻花,汤圆一般般,凉面皮还行

重点得讲讲灌肠。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晋菜,主要经粗粮精做而成,灌肠主要以号称龙城首邑阳曲县境内荞麦为原料,经风选、筛选、细磨等工艺,碾出接近雪白、精道的荞麦面粉,再经过逐步掺水、逐步搅拌、逐步揉和,讲究力道、精道,形成具有精道、粘稠、糊状的荞麦精糊。取大勺舀八分满盛入比较浅的碗中,上蒸笼蒸30-40分钟,熟后基本成碗状,所以有的地方称为碗托。

哈哈,终于找到了😍😍


说实话,有点让人失望,没有太多的山西特色小吃。就这一个大麻花,居然排很长的队,可见一斑了。

著名的碗托,可惜已经吃不下了。

烤红薯,还烤花卷,有点新奇哦。

好啦,就酱紫了,
下次再见
太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