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很多人都没搞懂。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元朔六年 前123年 春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馀,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

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

【译文】议郎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来没有处死过副将。如今苏建弃军而还,应当处斩,以便伸张大将军的威严。”

军正刘宏、长史刘安说:“不妥。《兵法》说:'小股部队坚守,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虏。’现在苏建以数千兵力面对单于几万大军,奋战一天多,死伤殆尽,不敢有二心,独自溃围而回,如果杀了他,这就是在鼓励以后战败的将军向投降匈奴,不能杀。”

大将军说:“我幸运的以皇上的心腹为身份供职军中,不担心没有威严,而周霸劝我斩苏建以振军威,十分违背作为臣子的本意。而且虽然我有擅杀之权,如果以我的尊宠都不敢擅斩大将,而详细汇报给皇上,让皇上自行裁决,以此体现人臣不敢专权,不也可以吗?”军吏们都说:“好!”于是把苏建收押送到了皇上的行宫。

【解析】一、材料背景故事

前123年春二月、四月,大将军卫青两出定襄,北击匈奴。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全部听命归卫青指挥。二月份,首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材料的这次是四月份再出定襄。

各位偏将军的来历。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铁杆小弟,见屌丝快速上位的秘密;公孙贺是卫青姐夫、汉武帝的连襟;苏建以前是卫青小弟,龙城之战、河南之战功多,被汉武帝征调进京担任卫尉(掌南军),高阙奇袭、二出定襄,苏建都是以卫尉的身份,领羽林军出征;李广不用说了,这次他是毛遂自荐,最后迷路自杀;关键是这个赵信,这次苏建全军覆没,问题就出在这个人身上。

赵信这个人,可不是德玛西亚的赵信,而是匈奴的小王,之前一直没上史书,我推测应该就是高阙奇袭的时候,卫青俘虏的十几个小王之一。赵信能跟汉朝沟通,说明懂汉语,从他的姓名来看,恐怕这个赵信,是战国时候赵国王室的后代,比如白登之围的时候,韩王信拥立的赵利就是赵国王室,后来战争失败,全部投奔匈奴,详见白登之围:陈平秘计的秘密

四月份卫青再出定襄,斩首一万多级。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3000骑兵合并行进,路遇单于主力部队几万骑兵,激战一日,汉军死伤殆尽,赵信率残部800多骑兵投降匈奴,苏建只身突围逃回大本营领罪,这是材料的背景情况。杜牧的爷爷杜佑说汉代定襄在马邑北300余里,魏置云中郡,汉之定襄应在呼和浩特一带。

(二出定襄概况图)

二、苏建到底该不该处斩?

1.从结果看,校尉周霸说得没错,苏建全军覆没,必须受到严惩,否则,无法惩前毖后。法贵一,如果苏建这种情况都得不到不惩罚,以后别的将军全军覆没又该怎么办?如果饶了苏建而严惩其他将领,就会造成人心浮动,不公平,大家不服。

如果一律不惩罚,军法何在?全军覆没都得不到惩罚,以后职业经理人没了敬畏之心,都拿着老板的钱随意做项目,项目失败,趁机贪污受贿,资金全部亏损,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惩罚,组织将快速走向败亡。

2.从过程看,军正刘宏和长史刘安说的也没错。苏建3000骑兵遭遇了匈奴数万骑兵,激战一日有余,死伤殆尽,穷途末路之际,不得已只身突围,面对队友赵信的投降,兵力悬殊,实际上苏建掌握的兵力也就不到2000骑,面对几万骑兵,最少十倍的兵力差距,兵法说十而围之,十倍兵力打个歼灭战是很容易的事,苏建骁勇,能逃出来已经是奇迹了,不仅能逃出来,还能血战一天有余,这足以说明战况的激烈,苏建尽力了,恐怕从伤亡比看,苏建也没吃亏,只是实力悬殊实在太大。

忠心耿耿的苏建只身逃回大本营,如果等待他的却是寒光闪闪的屠刀,俗话说杀鸡儆猴,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看结果就把苏建杀了,只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将士们看在眼里,透心凉。向苏建这种浴血奋战的将士都被斩首,那以后还拼命个屁啊?反正把部队打光了是死路一条,以后如果有将领把部队打光了,有苏建的例子在前面,谁都不敢回营领罪了,反正回来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投降算了。

更有甚者,将领们看到苏建的例子,还会产生畏战心理,不敢打硬仗,因为打光了部队是会被处斩的,他们往往就会消极避战,甚至稍微碰到点困难就逃跑,乃至投降,蒋校长的很多部队就是这样,不敢打消耗战,因为打了消耗战,老蒋不光不给你补充兵力,还趁机削减编制,削减供应,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是打赢这场战争。惩罚是要为组织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从苏建的情况来看,苏建这个人,既要惩罚,但又不能一棒子打死。不惩罚苏建,无法遏制以后将领们随意挥霍军力的习惯,无法遏制将领们不珍惜士兵生命的想法,所以苏建这个人一定要惩罚,但也要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一棒子打死了苏建,以后就没有人敢承担责任了,一个组织人人都没有担当,就会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我认为苏建的情况,处斩是不能的,不惩罚也是不行的。这属于组织内部矛盾,还是应该温和处理,从轻处理就应该降级调任使用,适中的处理就应该除职免职,贬为庶民,从重处理就应该送他去坐几年牢,结束他的政治生命。如果以后两条为处理手段,则应该稍微提拔下他的儿子作为补偿,以示宽仁。

三、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

材料中,卫青碰到了几乎所有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自己做主?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什么时候不该自作主张?如果下属什么事都自作主张,那还要领导干嘛?如果下属什么事都不敢自作主张,那还要你干嘛?所以什么时候该自作主张,什么时候该让领导做主,这是个研究课题。

就卫青来说,像擅杀大将这种事,如果他自作主张了,就犯了汉武帝的大忌,如果他放过了苏建,汉武帝会认为他在笼络人心。如果他杀了苏建,汉武帝会认为他借机立威,清除异己。如果下属可以决定下一级的生死,那就很容易形成割据;如果下属可以决定下一级的前途,那下一级就会一心一意讨好直属领导,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皇上。一旦领导的猜忌之心被下属的这种举动激发出来,不管关系再好,你再做什么领导都会觉得你不怀好意,另有所图。

比如说袁崇焕,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崇祯杀袁崇焕的两大罪状,一条是私通后金,一条是擅杀毛文龙。其实,不管出于何意,都不应该杀了他,而是应该把他送到北京,交给崇祯处理,擅杀毛文龙,成为了袁崇焕的一道催命符,结合他之后的种种作为,形成猜疑链,不管有没有,是不是,崇祯都倾向于相信是,相信有,疑心如同野兽,一旦从盒子里跑出来,不管你做什么,领导看你都像妖怪。

从政治上讲,有时候,领导需要你帮他做主,有时候领导忌惮你替他做主,还有的时候领导既想你帮他做主,又忌惮你帮他做主。比如说宋昌,刘恒进京的时候,他就替汉文帝做主了,替刘恒回答周勃的借一步说话的要求,这个主,刘恒很享受,进京就封宋昌为中尉,详见资治通鉴:空降领导入职表态要慎重。又比如说袁崇焕私自替崇祯做主杀了毛文龙,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同样是为领导做主,为什么下场区别这么大!

是因为选择,是因为你替领导做主了,领导还有没有做主的机会,宋昌强硬的回答说:王者无私,这个时候,如果周勃爆炸了,汉文帝还有选择,他完全可以教训一顿宋昌不懂事,说点好话。可是袁崇焕,他杀了毛文龙,人死不可复生,袁崇焕做了这个主,崇祯就做不了主了,他也没办法让毛文龙死而复生,这个主,袁崇焕就不该做。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想当一个有悟性的下属,想替领导做主,首先就应该掂量一下,这个主是不是自己有资格做的,自己做了主,领导是不是还有选择权,如果没有了,这个主就不该做。

卫青就很懂这个道理,他明白,如果他杀了苏建,汉武帝就没有做主的余地了,而苏建是汉武帝的中尉,所以这个主不是他可以做的。而如果他放过了苏建,汉武帝做主是能做了,可汉武帝再要做主,那就得杀了苏建,这不是自己做好人,把坏人的角色推给领导做?领导岂能不讨厌你?

所以说,要不要给领导做主,只需要记住三条:

1.自己做了主,领导还能不能做主?宋昌做主怼了周勃,汉文帝还能再次做主,这个主宋昌就能做。放到卫青这里,卫青斩了苏建,汉武帝就做不了主了,所以这个主就不能做了。

2.自己做了主,领导想再做主,还能不能做好人?宋昌做主怼了周勃,汉文帝再做主,讲的是好话,做的是好人,所以这个主能做。卫青放了苏建,万一汉武帝不满意,要斩苏建,那就是让领导做和坏人,这个主就不能做。

3.自己做了主,这个责任自己值不值得承担?宋昌做了汉文帝的主,这个责任是对周勃不敬,而宋昌的领导是汉文帝,所以这个责任宋昌愿意值得承担。卫青做了苏建的主,却会引发汉武帝的怀疑,对个人还没有什么好处,如果不是想谋反的人,这个主就没必要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