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论治经验 杨廉方

带下病论治经验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者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疾病。湿热带下属于带下病的一种,其表现为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或气甚腥秽质黏稠,或见阴痒难忍,或见小腹隐痛,带下量多,缠绵难愈。带下病是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临床变现,大抵与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急慢性盆腔炎等引起白带异常的疾病对应,其中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多是由细菌性、霉菌性或者滴虫性阴道炎引起,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生育质量。

一、病因病机

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认为湿是带下病发病的主因。又载“……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指出脾虚、肝郁、湿热均可导致带下的发生。《沈氏女科辑笺正》指出:“若湿热则今最多,而亦最易治,其所下者,必秽浊腥臭,甚者且皮肤湿痒,淫溢欲腐,若大脾虚气虚之症,固亦有之”,指出了湿热带下的临床表现。

杨老认为,带下属人体的阴液,肾收藏,肝疏泄,经脾运化、输布,由任脉所司,受带脉约束和督脉温化而生成,维持女性正常的生理、生育功能。肝气不舒时,疏泄失常,郁滞日久则影响及脾,导致脾主运化的功能障碍,津液失于疏布,水湿内停,下注于前阴、胞宫而为带下病。此外,在生理上,带下为阴湿之物,易感受湿邪而发病。感受外湿,或体内生湿均可导致病理性带下;湿浊雍滞,加之患者性情急躁等原因,肝失于疏泄,化热下注而成湿热带下;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趋于热化;或感受湿热秽浊之毒,毒壅气滞,而为湿热带下。总之,湿热带下的病理基础是湿邪为患,尤与肝脾胃肾功能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主要是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

二、治法用方

针对湿热带下的病理特点,杨老分两阶段进行治疗。在湿热明显时,选用四逆四妙汤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苍术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怀山药18g,土茯苓30g,生甘草6g。方由《伤寒论》中“四逆汤”与《成方便读》中“四妙丸”加减化裁而来,具有调肝解郁,渗湿解毒之功效。除用于湿热带下外,本方也用于肝郁脾虚,湿注下焦之阴痒、湿疹等。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珍珠囊》中载:“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壮骨髓,六也”,共为君药。苍术辛苦温,能燥湿健脾;薏苡仁性味甘淡凉,能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怀牛膝苦干酸平,能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共为臣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柔肝;枳壳辛苦温,能健脾行气止痛;怀山药甘平,能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土茯苓甘淡平,能解毒除湿,共为佐药。甘草甘平,能缓急,调和诸药。湿热带下已去,杨老师强调应该注意“脾为生痰生湿之源”之说,以健脾渗湿疏肝为主,选用四逆异功散加减。本方由《伤寒论》中“四逆散”合《小儿药证直诀》中“异功散”组成。方药组成: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怀山药18g,芡实12g,柴胡18g,白芍18g,陈皮12g,枳壳12g,甘草6g。方中太子参味甘,微苦,微温,补益脾肺,益气生津,可益脾气,养胃阴;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两药合用,疏肝理脾,共为君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柔肝;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怀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清热解毒,四药通用能健脾燥湿,肝脾共调。陈皮、枳壳辛苦温,能健脾行气止痛;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黏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三药合用,理气调带不伤正,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三、强调医贵圆通,注重临证加减

杨老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加减。如带下腥秽臭气甚者加茵陈30g,白茅根30g;如带下秽浊如脓加芦根18g,天花粉18g,红藤30g;如带下赤白加赤芍15g,白头翁15g;如阴痒加金银花30g,土茯苓30g;如脾虚加党参18g,白扁豆15g;如伴有腰困痛,带下淡黄如蛋清,加菟丝子12g,杜仲18g,续断18g。

四、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农民。2014年11月19日初诊。

主诉:带下色黄伴阴痒1年余。自诉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黄质黏,甚则秽浊如脓,气重而阴痒,病程已1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内服外用无不尝试,收效甚微,查所用处方,有用易黄汤加减者,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者。刻诊:带黄浊如脓,质黏气臭,阴痒甚剧,苦不堪言,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小腹时有隐痛,经期加剧,睡眠差而多梦,纳食一般,大便偏干,小便黄。苔薄黄,舌偏红,脉滑微数。曾于某院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炎。从其丈夫处得知,患者性情平素易于激动,易生闷气。

辨证:肝郁脾虚,湿注胞宫。

治法:肝解郁,渗湿解毒。

主方:四逆四妙汤。

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苍术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怀山药18g,土茯苓30g,生龙骨30g,川楝子12g,茵陈30g,白茅根30g,生甘草6g。10剂,水煎服。

2014年11月30日二诊:经服用10剂后,带下量减,色转白,痒止,睡眠可,舌质淡,苔微黄,脉细。湿热已化,应健脾疏肝,选用四逆异功散。

太子参30g,白术18g,苍术10g,茯苓18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车前子20g,芡实12g,柴胡18g,白芍18g,陈皮12g,枳壳12g,甘草6g。15剂,水煎服。

随访3个月未发。

按语:本案例患者就诊时虽诉纳食一般,但可观见其苔薄黄。而脾主运化,脾虚则运湿无力,故虽叠进易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处方,但效果欠佳而病反复。又因就诊时患者湿热之象明显,故杨老选择先调肝解郁,渗湿解毒,再健脾渗湿疏肝的思路进行治疗。先选择四逆四妙汤加茵陈利湿解毒;白茅根清热凉血利湿;生龙骨重镇安神;川楝子疏肝泄热。由于药物紧扣病机,故服用10剂后湿热之象缓解;再予以四逆异功散加苍术、怀牛膝、车前子燥湿而清解余热以求标本兼治。整个治疗过程层次分明有序,施予方药得当,故疾患得以解除。

(0)

相关推荐

  • 嘴里总是甜丝丝,肝郁 脾虚!这张方子,用意很深,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 ...

  • 鼻炎外治经验效方

    (2017-10-28 15:38:49) (1)取鹅不食草15克.辛夷花15克.苍耳子10克.黄连10克.鱼脑石5克.冰片1克.研极细末,瓶储备用.每次取少许吸入鼻中,日2-4次. (2)风寒鼻渊药 ...

  • 不寐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不寐论治经验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 ...

  • 外感病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外感病论治经验 关于外感病,在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编写的<中医大辞典>中并没有"外感病"之名,只有"外感"条项,其内容是:"病因分类之 ...

  • 支气管哮喘(哮病)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支气管哮喘(哮病)论治经验 支气管哮喘在中医中属于"喘鸣""喘呼""喘喝""上气""哮病"等范畴.清 ...

  • 冠心病(胸痹)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冠心病(胸痹)论治经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并伴头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因心力衰竭而 ...

  • 泌尿系结石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泌尿系结石论治经验 一.病因病机 泌尿系结石一病,多属中医"石淋"的范畴.对于其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多认为是由于下焦积热或肾虚引起.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云 ...

  • 瘰疬(恶性淋巴瘤)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瘰疬(恶性淋巴瘤)论治经验 一.脾肾两亏,痰阻脉络阐病机 恶性淋巴瘤属于中医"恶核""失荣""阴疽""痰核"及" ...

  • 梅核气论治经验 重庆杨廉方

    梅核气论治经验 梅核气大抵属于西医学的慢性咽炎.咽部神经官能症.鼻咽炎,或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等.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为主要特征.患者常伴 ...

  • 杨廉方主任医师辨治恶性淋巴瘤的经验

    <正> 杨廉方主任医师是垫江县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肿瘤临床数十年,运用中药治疗肿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淋巴瘤的辨治颇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杨教授临治辨证经验介绍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