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突围

作者宋志平,一辈子国企人,以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双料董事长的从业经历,讲企业如何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
水泥如何从过剩经济中突围?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1.短腿产品水泥
产品分长腿短腿。
长腿产品特点是,附加值高,体积小,重量轻,耐储存,好运输。于是往往跑得快,跑得远。例如漂洋过海跑到各国人民手中的手机。
所以,长腿产品面临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苹果,华为,三星可以在一个国家相互竞争。
而水泥是个短腿产品。
水泥附加值不高,同质化严重,跑远了亏运费,放久了降品质。
所以,水泥是围绕生产地转悠的短腿产品,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干掉竞争对手,就可以称霸一方,做大利润。
不幸的是,所有水泥厂商都是这样想的,它们由此掉进过剩经济的陷阱。
2.过剩经济的陷阱
改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供不及需,市场是短缺经济。
卖方只要有产出,就不用担心销路,赚小钱钱是件容易事。在举国大修大建的时候,办个水泥厂就是这么一笔狂赚小钱钱的好生意。
目前,中国每年使用水泥二十多亿吨,占世界用量六成,每人每年一吨半。水泥市场是个人人都想要的大蛋糕。
于是,众人纷纷大上水泥厂,扩大产能。过不多时,供给猛增,产能过剩,水泥滞销。
无奈,众人又纷纷打起价格战。一家降价,同区域的其他几家也得降价,但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几轮下来,大家都元气大伤。
2015年,水泥价格战达到顶点。行业利润330亿元,不到去年的一半,可谓史诗级下滑。
正是在那一段时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
3.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水泥行业来说就两条。
一是大鱼吃小鱼。大的水泥企业兼并小的水泥厂商,更小的水泥企业找个环保借口直接关掉。
二是大鱼一起稳价格。各大水泥企业坐到谈判桌前握手言和,脸上笑嘻嘻,说以后不打价格战了。
于是水泥行业的春天就来了。2019年,行业利润1800多亿,是2015年的5倍多。
凡是当时没有倒下的水泥企业,从2015年到现在都是越活越滋润。水泥龙头企业的股价也是一飞冲天。
看来只有在冬天上车才能享受春天的美好。
我静等下一个价格战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