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郎中“手记”

编者按:平时我临诊或读书,或思考,只要稍有收获、感悟、心得,即顺手记在手机记事本中,多年积累,我写出了几千条手记,今天摘录几则,让大家阅读!

● 每日门诊,一天看到三十个病人以后,发现自己的情绪也特别容易低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患者都把你当成了依靠,他(她)们很多是来自远方,为病专程而来,告诉你病痛时,给你的都是“负能量”,或心存怨恨恼怒烦,五毒内炽,或忧虑惊恐,担心疾病加重,或不知养生,恣意折腾健康等等。当你把正能量输出达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会觉得生活变得灰暗了许多,做中医二十多年,看了太多的患者,深深体会到为医者的不易,深深懂得很多名中医为何早逝的原因。怎么办呢?生活还在继续,只有调整好心情,用充足的正能量为每一个患者输送。善医者,不但要让病人的身病康复,最重要的是要传递给病人一种正能量,让病人内心健康起来,而且,让病人以后不再生病。大医治病,首重治心!

● 一位患者朋友近来特别怕冷。为什么呢?当伏天来临之时,不管是家里、办公室还是购物中心、电影院,一切生活中必到的地方都被空调笼罩,寒邪就不是冬天的专利了。当人们抵抗力不足的时候,就被寒邪所伤,出现怕冷、怕风、关节疼痛。人体最应该保暖的部位是哪里呢?第一是腹部脾胃,十个胃病九个寒,胃喜暖恶寒;二是背部,它是诸阳之会,受凉则损伤人的阳气;三是各个关节,如肩背、腰、膝盖等。故而,夏天防寒同样重要!

● 脾胃是生痰之源,如果脾胃的阳气不足,脾胃虚弱,饮食水谷代谢不了,就容易化生痰湿,痰也可以跟火、瘀、湿等夹杂存在,这些致病因素,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发病,便会表现上述所讲的各种,变化多端,病症错综复杂。痰饮痰湿,虽然症状错综杂乱,但根源在于脾胃和阳气,调理的根本就是温阳健脾和胃,使得痰湿没有化生的来源,自然不会出现,就算已经出现,也会逐步消散,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方法。如果见痰治痰,见湿除湿,始终很难治好,关键还是要从脾胃和阳气这些根源出发去治疗,比如使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丸、健脾丸、二陈丸等,根据症状选用,治愈的胜算会更大一些。

● 门诊中来了一位50岁的女性,来看什么病呢?就是头部和肩部特别怕风,她只要一上公共汽车或到某公共场所,就先抬头看是不是离空调出风口很近,在办公室里,她一定要披上一个披肩,头部只要被空调吹上十分钟就会出现头痛,那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体表的阳气不足,人体防御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而“风为百病之始也”,也就是说风邪如果侵犯人体,它是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当然,这些人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调理完全可以治愈的。

● 如果一个人受了很重的伤,得了严重的病,可他还可以每顿吃得下一大碗饭,那我们就不必担心他会死,如果长期吃饭难以下咽,健康一定出问题。传统中医认为,人的食欲跟身体的状况是有密切相关的,当一个老人食欲不好了,吃的很少了,尤其是突然的食量减少,那离生命的尽头也就不远了;而如果一个将要离世的人胃口还很好,那我们说他还是能够延长生命一段时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我们完全看食欲正常与否来判断生命的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