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

人生常常面对许多选择,有的选择还充满诱惑,怎么取舍、如何进退,需要把握原则底线,冷静进行分析,正确做出抉择。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注释】
季氏:季桓子,姬姓,季孙氏,名斯,谥桓。季孙意如(季平子)之子,季孙肥(季康子)之父。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15岁。
费(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善:婉言,好言。
复我:再来召我。
在汶(wèn)上: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汶上: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言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是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其以孝流传后世。父亲闵马夫的八世祖为鲁国国君鲁闵公,按当时制度,八世之后将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又逢鲁国“三桓弄权”,于是举家迁居相邑之东萧地(今安徽萧县城东南40公里处)安家落户,受聘于王室大户做塾师。
据《萧县资源集》记载:“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而虐待闵子骞。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牛车,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天气骤变,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骞浑身打颤,缩作一团,双手冻僵,牛绳、牛鞭滑落于地,牛车失去控制,倾于山坡翻于雪地。然而,弟弟闵革、闵蒙却无寒意。父亲见状十分气恼,一声喝斥,举鞭抽向闵子骞,鞭打之处,棉袄绽开,看似厚实的棉袄里面芦花飞散。父亲顿时惊呆,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父亲恍然大悟,原来是后妻虐待前子,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磨墨展纸写下休书,决心将姚氏赶出家门。看到父亲的举动,闵子骞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见此情景,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被儿子的言行所感动,便饶恕后妻。继母从此痛改前非,视闵子骞如同己出,全家和睦。
闵子骞曾受鲁国季桓子之请,希望他出任费邑宰。他虽有为政的抱负和能力,但因季氏专权而婉言谢绝。后经孔子劝说赴任,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虽很有成绩,却终因看不惯季氏违礼不仁而毅然辞职。或说最后病逝于长清县内,至于葬于何地却无定论,现安徽萧县、河南范县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闵子骞墓或祠。济南市内有闵子骞路,百花公园西邻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一生寡言稳重,崇尚节俭。鲁国扩建新库房征求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评价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这个人平时不发言,一旦发言就非常中肯。
历代帝王因其德行高尚,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后人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将“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并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朱熹对闵子骞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的做法极为赞赏。身处乱世,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如果不顾仁义、逐利忘义,就会误入歧途而积重难返,或与恶人为伍而身败名裂。唯有刚柔相济,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为政处世的大学问。孔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家尽孝、在国为政,践行仁德、实现理想。闵子骞在孔子的劝说下最终选择道义,把先生提倡的仁德作为毕生追求,身体力行之,大力推行力,在当地百姓中树立起良好风尚,在地方治理中作出了应有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