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白登解围
刘邦这个人,一辈子经历的风浪太多,早就达到了眼中有码而心中无码的境界。多少次的生死危机,就帮表现出来的冷静都让人不寒而栗。不得不说,这是个高人。但是一把年纪的刘邦,在被围困在白登山之后,彻底丧失了冷静,在面对超出他想象的敌人时,刘邦疯狂的想要亲自出手跟匈奴拼了。
之所以刘邦不冷静,更另外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此人就是齐人娄敬,就是前边我写过的的穿着羊皮袄劝刘邦迁都长安的那位升级版郦食其。刘邦跟娄敬相见恨晚,赐之姓刘,娄敬从此改名刘敬。
在刘邦亲征匈奴之前,曾派很十多组密探去刺探匈奴的情报。冒顿多阴啊,虚虚实实令人难以捉摸。所有密探回来都告诉刘邦,他们看到的是匈奴残联,全部都是老弱病残和瘦骨嶙峋的赖马。这就到了考验政治家的时候了,你说不信吧,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就是这样。你说信吧,逻辑上讲不通。总不能匈奴称霸漠北靠的是老弱病残碰瓷得来的吧,东胡王和月之王陪不起钱才投降?说不过去呀。刘邦倾向于匈奴是靠碰瓷起家的,毕竟匈奴多厉害是耳朵听到的,而匈奴残联是眼睛看到的。所以刘邦没等最后一组密探回来就北击匈韩联军,并取得了节节胜利。刘邦发现,匈奴左贤王的部队,确实是残联,有碰瓷的潜质。
在刘邦攻打平成(今山西大同)前夕,最后一组密探回来了,这组的组长就是刘敬。刘敬跟其他人看到的一样,匈奴遍地的瘦马和残联。但是刘敬思维的和别人不一样,两国相争,正常逻辑下都得示之以强。五万人得吹成五十万,一个月的军粮得吹成一年的军粮。有百十号能打的将军算不错了,得吹成上将千员。如果哪天该部队示之以弱,必然是要搞事情,有埋伏的几率是百分之百。所以刘敬劝刘邦,撤退,回家,匈奴不可打。
那你想当时的汉军军威正盛,出征以来无往不利。斩王喜,败韩王信,追的匈奴二号人物左贤王满世界跑。这时候凭借刘敬一句话大军就回去?将来这队伍刘邦就没法带了。再说了,这事怎么跟诸将解释?说堂堂大汉皇帝陛下没被匈奴打死,被刘敬吓死了,不像话啊。
所以刘邦大骂刘敬,并把刘敬抓起来关到广武。接着刘邦出平城,然后被包围,接着直面死亡。
所以刘邦冤得慌,明知道是个坑,他还义无反顾的跳进来,才落得这个下场。你看那些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大将,别管是曹参、周勃还是樊哙、灌婴、夏侯婴,此时都指望不上。能拯救刘邦的,只有老天爷了。到关键时刻,真来救刘邦的,还真是老天爷。
老天爷的代言人是陈平。武将都指望不上了,陈平挺身而出,说这事不是无解。陈平多不走寻常路啊,他最擅长的就是行贿。行贿这个事,并不是把东西给受贿者一送就完事了。在我们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下,行贿是门技术性极强的学问,学门杂技都比学行贿这门手艺简单。有的人混几年能够入门,有的人穷极一生也领悟不了这门手艺的真谛。
行贿啊,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东西送给领导。但是送礼不是目的,目的是办事。送了礼能让领导帮你办事,这才算成功。很多时候利益点就那一个,一群人盯着这一个利益点送礼,领导挑谁,不见得是看谁的礼重,这是门学问。
比如说清朝,你要求某部院大臣办事,带着一箱子现银给尚书大人送去,结果无非是俩。运气好的话,让尚书大人骂一顿赶出去。运气不好的话,尚书大人报警,把行贿者抓起来。礼都送不出去,更别提求人办事。那要是换个方式呢?行贿者换上崭新的长衫,拿把折扇,带上礼盒,来尚书大人府上打开礼盒,里面是幅字画。行贿者跟尚书大人聊聊国学文化,就该字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交换意见。最后二人相谈甚欢,行贿者从眼神中要表露出对尚书大人国学文化造诣之深的惊讶,顿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然后再缓缓表达出鉴于受教育良多,定要把该艺术品托付给尚书大人,自己回去再读浅薄一点的书。至此,送礼见演变为文化人之间的学术探讨,官司打到天边都不算行贿受贿。完事尚书大人派人把这幅字画送到琉璃厂,换几千两银子,大家都很开心,尚书大人也乐得办事。
陈平就是个送礼高手,他把目光瞄向了冒顿的夫人。走夫人路线是官场上很流行的行贿方式,也是比较好攻克一个课题。陈平带了精美的皮草和一系列财物送给冒顿宠妃,还送上一幅美人画卷,说送上财物如果匈奴还不退兵的话,那大汉皇帝只能把国宝级美女送来了。
冒顿夫人当场就不干了,送钱的可以,送美人的不行。不就是退兵吗?这事包我身上。很快这位匈奴阏氏就找冒顿商议,她说两国相争不可以互相围困对方的国君,这是风度和素质的体现。再说了,汉朝的土地是咱住得惯的地方吗?中原天子也有神仙保佑,差不多得了。
然后,刘邦就杀出了重围。基本上大家都这么传颂着这样的故事,陈平贿赂了阏氏,阏氏劝冒顿把包围圈留了个口子,刘邦趁机杀出重围。
史书上是这样吗?确实是这样。但是因果关系并不是陈平行贿、阏氏吹枕边风、冒顿开了个口子、刘邦趁机杀出这套关系。之所以刘邦能杀出重围,确实是老天爷起了作用。
我们重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事实上从刘邦骂刘敬开始,刘邦的军事行动就开始变得谨慎。刘邦骂谁,不代表他讨厌谁。刘邦对谁好,未必手里没拿着刀。比如刘邦心爱的郦食其,经常被刘邦骂的跟孙子一样。刘邦骂刘敬,那是对他好。那种士气高昂的情况下,刘敬劝大家撤军,那是找死。
大背景是这样的,汉军出征之前,刘邦还在忙着分封诸侯。大部分将军还没有得到封赏,本来自以为能当侯爷的将军,还指望用军功把自己变成王爷。即便是不当王爷,食邑三万户的侯爷跟食邑五千户的侯爷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这时候刘敬阻挡大家进攻,就是阻挡大家封侯,随时有被以汉奸罪处死的危险。刘邦把他放在广武,那是对刘敬的保护。
接着我们看汉军的行军路线,之前汉军横扫山西,速度非常快。从刘敬出现之后,汉军在刘邦的指挥下,行军速度开始放缓。他小心翼翼的到了平城,悄悄的出了城好不敢走多远,结果还是被围在城外的白登山。
从冒顿的角度讲,他不是铁木真,他想要的都有了。漠北、东北、西域、河套。他不想去中原,因为他没把握统治中原。中原人是不能打,但是能说。匈奴靠什么统治文化超级发达的中原人?冒顿很懂一个道理,用刀是不行的,得用笔。可惜的是匈奴人不会用笔,那这事就算了。冒顿没想入主中原,所以也没必要弄死刘邦。
从汉军的角度讲,三十多万大军拼死一战是什么状况?谁也没底。历史没有假设,谁也不知道三十多万大军拼命是什么结果,有可能被一面倒的屠杀掉,也有可能以困兽之斗给匈奴极大的杀伤。毕竟这三十二万大军有的被围在白登山,还有一部分在包围圈之外。总之冒顿没必要冒这个风险,他是想谈一谈,捞点好处就算了。
不过冒顿断然不会脑残到给包围圈留个口子,因为冒顿是草原一把手,要么围山,要么放人,都是他一句话的事。没有说故意留个口子的道理,但是冒顿留或者不留,那个口子就在那里,不关不开。那么说匈奴包围圈的口子是怎么来的呢?
再放眼整个战局。匈奴围困汉军已经七天了,这七天来说,对刘邦是个煎熬,对冒顿也是个考验。匈奴所有主力都在南方跟汉军较劲,西域稳定吗?北方稳定吗?东胡稳定吗?很明显,不稳定。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在匈奴和汉朝漫长的边境线上,不要忘记了还有东部的燕王卢绾。卢绾是刘邦的铁杆,最起码在白登之围的时候,卢绾是坚决站在刘邦这边的。而且匈奴人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卢绾这个燕王跟臧荼完全不一样。臧荼首鼠两端,卢绾是坚定的爱国者。卢绾的存在,让冒顿对东疆的安全表示不安。与此同时,包围圈外的汉军也寻找着包围圈的突破口,希望得到皇帝的消息。这种情况下,冒顿不得不频繁的换防,毕竟白登山那么大,包围圈不可能像丢手绢那样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必须是各部队之间相互协防的包围圈。当时还一个情况让冒顿狐疑,说好的凶韩联军一起围困刘邦。但是都七天了,韩王信、曼丘臣、王黄没一个带兵来的。这事其实不新鲜,当初冒顿也这么涮了韩王信一把,如今韩王信当然也不会死心塌地跟着冒顿杀刘邦,观望是必须的。
这样我们俯瞰一下当时形式,汉军主力在白登山挨饿,个个红了眼要出去。匈奴骑兵不断巡视白登山周边,发现汉军从哪里下山就有骑兵迅速在汉军的突围点集结。刘邦倒想扔了大军独自下山,但是目前也匈奴骑兵的而严密包围下做不到。圈外汉军四处寻找漏洞,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消息和指示。就在这时候,老天爷来帮忙了。天降大雾,伸手不见五指。这种情况下,刘邦不担心,但是冒顿担心大雾期间会出什么事。别的冒顿不担心,他担心韩王信对他背后捅刀。《资治通鉴》记载:“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
所以,冒顿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卫韩王信。这支部队一撤退,老天爷帮忙,圈外汉军侦察兵误打误撞趁着大雾进了白登山,而匈奴没有发现。
打算用谈判解决问题的陈平当即决定不谈了,快从侦察兵进白登山的那条路撤退。陈平下令强弩手每个奴上放两支箭,不求精度,但求在大雾下的火力覆盖。强弩手以火力覆盖作掩护,刘邦趁机从这条路徐徐撤出。有着无数次撤退经验的刘邦决定轻骑先跑,到了平城再说。有着无数次掩护刘邦撤退经验的老司机夏侯婴觉得不妥,轻骑先跑如果遇上匈奴的骑兵队,那是必死无疑。所以夏侯婴全权负责大军撤退,就用强弩兵断后,大军四平八稳的缓缓撤退。既能稳定军心,又能迷惑匈奴,还容易让圈外汉军找到组织。就这样,刘邦从容跟圈外汉军接上头,徐徐退回平城。
此战,让刘邦彻底知道了匈奴不可战。但是刘邦该怎么对付匈奴呢?下节再聊。

写有态度的文章
坚守最初的梦想
这
是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