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树立忧患意识,才能避免“安乐”致死!

©进击的熊儿子出品

执笔|张忆安

如若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告子下》中的名言。

这句话到今天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几乎可以说,凡受过一般程度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然而,社会安定、生活快乐,这本身是件很美好的事。“安乐”本身只会使人幸福,令人想望,让人追寻,并不会导致死亡。

那么,所谓“死于安乐”又当何解呢?

01国家对外交往,国与国之间谈友谊,做生意,进行友好交流,大家一起赚钱。,是“安乐”。

出现领土、利益纠纷,贸易、市场、资源上产生矛盾,该当如何呢?让出争议领土,出卖国家利益,经济上不顾自己的损失屈从他人,在短时间内看似能够恢复“安乐”。

曾听社科院一位老专家吐槽说,社科院某课题研究的是“在南海出让哪些利益,能换回对越南的友好”。也曾在酒桌上听某外交家说起,中国几十年来的和平环境都是外交家们辛辛苦苦谈回来的,军人只会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无一不是上述思想的真实体现。

但正所谓“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亡国。六国、两宋和满清,都给我们留下了相同的教训。拿国家利益换回来的“友好”不是真正的友好,只是跪下去避免挨揍而已。

02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企业,打开门办事,承担职责之内的工作,获得适当的回报,让服务对象满意,这是“安乐”。

出了上访户、发生法律纠纷、有人堵门拉条幅闹事,如何处理?妥协、给钱给好处,偷安一时,似乎是个解决办法。

地方政府面对医患纠纷、拆迁纠纷时,往往选择破财消灾。发生涉及公安机关的社会群体事件,地方公安部门往往先处理自己的干警。就反映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人的贪欲无限,一次无理取闹被满足,就会闹十次百次,一个“会哭的孩子”吃到奶,剩下的孩子会哭成一片。近年来“医闹”等现象愈演愈烈,就与部分管理者试图花钱买平安的做法有着直接关系。

可以看出,导致问题的并不是“安乐”本身。是“安乐”日久,人的心态发生变化,失去忧患意识,苟且偷安,试图用掩盖的方式解决矛盾。

真正核心的问题,在于妥协姑息,获利的是什么人,损害的是什么人。

“少捕少杀,一般从宽”,除了犯罪分子、暴恐分子高兴之外,不犯法的少数民族同胞获得什么好处了?全中国从南到北,到处闹“新疆小偷”,让人谈新疆人色变,看见高鼻深目的就捂钱包,躲着走。贼高兴了,新疆的好人跟着受牵连。这不是逼着新疆同胞做贼么?

这样的做法也许能在一时换回一部分人称颂,但平心静气想一想,除了罪犯和准备犯罪的人,谁会称颂这样的政策?

“两家相争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话原本不错。但今天三尺明天三尺,中国虽大,能让出去多少个三尺?1962年、1979年,印度、越南在边境上挑衅,占走的不过是些不毛之地而已,让给他们貌似也没什么损失,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国家领导人毅然出兵抗击侵略?

因为哪怕是不毛之地,也是国家领土。

如果当年左宗棠觉得新疆无利可图,没有抬棺决战,哪里有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更何况南海、东海富有渔业、矿产资源,是聚宝盆一样的宝地呢。

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威慑,没有万不得已之时诉诸于武力解决的决心。让一两个书生靠割地赔款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安定”,那不就是满清的亡国之道么?

居安要能够思危,善于思危,才能长治久安。忧患意识要深入人心,社会才有长久的安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新国家安全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就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所有人树立起忧患意识,把国家安全放在心里,才能避免“安乐”致死。(▲本文写于2016年4月13日,原发青年力)

(0)

相关推荐

  • (夏云)激励无数仁人志士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天练笔,手抄了很多名篇,积累了不少,昨天起开始整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的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后人常以此作为座右铭, ...

  • 八张纸《忧患生 安乐死》

    忧患生 安乐死 天空没落下雪,人们总要抬头看看天,冷冽的寒风吹过,吹醒凝视的人.快速走过寒冷的地带,呆在舒适的暖屋内,透过窗格再次看看天,一如既往麻木的天. 躺在床上,玩手机玩的累了,开始看着天花板, ...

  • 忧患与安乐 多难与兴邦

    正常人都是趋于安乐,避于忧患.可优秀传统文化却警示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人生,也就是由忧患到安乐的生死循环. 有一种忧患,叫批评,经常处于批评中的人,是极易成熟长大的,因为生于忧患.有一种安乐 ...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 译文 在忧患之中,人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在安乐之中,人更容易沉沦堕落. 赏析 这是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句话. 在孟子时代,诸侯争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

    [原创文]新化支行 杨逊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中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在当时战乱纷争.狼烟四起的历 ...

  •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10篇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10篇,这对大家的学习会很有帮助哦,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一): 初中语文六册中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董奕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乃是大学问家孟子之道理.无论于人类.动物.植物,乃至国家而言,皆为如此.所谓白话文曰:"忧患使人与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与国家萎靡死亡.&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没有保险意识,就发展不到今天

    说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你正在跟一帮朋友聊天呢,打猎累了嘛,坐在一起唠磕.聊着聊着,突然你发现身边的人都跑光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站在原地,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跑,环顾四周看看发生什么了,然后再 ...

  •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基因:“忧患意识”的两大维度

    忧患意识,惶者生存 不少优秀企业家都有类似"偏执狂"的心理倾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偏执狂"基因,最显著的表现是&quo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 ...

  • 名校长—— 智者的忧患意识

    名校长-- 智者的忧患意识 南城中学谭金辉校长提倡:今天,我们"照照镜子",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如果虚心反思,或许我们就遇见发展机遇,化危为机,如若仍然&qu ...

  • 陈昱铨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登镇中 八(1)班 陈昱铨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的不一样:没有炫丽的烟火,没有温馨的聚餐,没有热闹的集会.有的是冷寂还有一些恐怖.这一切都是因为它--新冠肺炎.它就像一个幽灵,悄无声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

  • 自觉牢固树立“规矩”意识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规矩意识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种人格修养和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良好的政治品格,我们广大干部一定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慎思慎行,慎独慎言,牢固树立规矩意识. 无 ...

  • 【教学设计】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学设计]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