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 | 洪均生先生所撰《太极拳的力与巧》一文
温馨提示
“太极拳的力与巧”,转摘于一代武学大家洪均生先生1986年3月所撰《太极拳的力与巧》一文。
《太极拳的力与巧》
洪均生
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与巧的结合。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巧是学与练出来的善于用力的科学方法。
力与巧虽然看似对立的,实则互相依存,由于力是素质,巧是方法,素质是天然的,虽然可以通过锻炼而有所增強,但因不同的体格条件,必然有不同的局限;方法是学来的,只要善于利用科学道理进行锻炼,即能出现不同的奇迹。

武术界早就流传两句话:“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应当承认都是对的。但,我们也应当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所谓以力降十会者,不一定没有巧的方法;所谓以巧破千斤者,也不可能没有力的配合,大概说来,力与巧在每个人的方面,总不免因体质和学力不同,而各有所偏。力大者能胜巧而力小者,巧精者又能胜力大而拙者,各太极拳都主张“四两拨千斤”,就是用科学的“巧”来制胜力的,但仍然离不开力的作用。所谓“四两”不过极言用力的少。
《太极拳论》说的是显非力胜,快能何为:分别自然之能的力与巧提出“学力”和“默识揣摩”及“用力之久”“愈练愈精”的学习方法,在讲力与巧的结合方法时,提出“双重之病”,我们虽然能理解阴阳是代表力与巧的虚实,刚柔等,但仍难体会怎样像阴阳互不分离而达到相济,怎么做到这个要求,为什么做到这样就能避免双重之病。究竟什么是双重?双重的“双”到底在哪里呢?终于体会出“左重则左虚,右沉侧右杳”的“左和左,右和右”,原来句子的前面的左右是讲手部的力,句子后面的左右是讲步法配合的也就是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上下不同实则避免双重。
在拳的自转动作,收为引进,发为反攻,方向虽然对立,时间却是统一的,螺旋的旋转固然属于技巧,旋转的迅速更是有赖于力的加强。
可以认识到力与巧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孤立的,太极拳运动当然也是如此。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一动无处不动的武术项目。全身有大的三节,肢体方面又各有它的三节,而且三节之中又可分为三节。每节中能转动之处就有巧的作用,但也必有关节限制它的活动范围。由于身法旋转的方向,角度并非上下相同。陈式拳式的后膝向下松垂,等于磅秤的加砣,手部的进退旋转,等于拨动秤杆上的度数,同样是力与巧的结合。了解这一点,便可了解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意。
不少有关太极拳书籍,讲太极拳总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原则是对的,但应向学者讲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会产生合理合法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一般称为掤劲或内劲,练得纯熟,功夫上身,即全身都有了缠丝劲,推手时自然同机械似的,一开动就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一秒的百分之几,是来不及用意的。有人说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探知对方来力的动向,而制定出应对的方法,理解不错,可惜时间不会允许“探知”和“制定”。
也有某些著者,由于误解古人讲的“用意不用力”“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便说为:太极拳能够“以慢胜快”等语,以显示太极拳的玄妙,又误解解“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句,甚至说:“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意已入彼骨里”“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气已入彼皮里膜外之间”。又有四字诀:“敷,盖,对,吞”,解以纯以气言,非功夫深者不能知。我不懂气功,也承认它是一种难练的而有益于人的一种功夫,但太极拳毕竟同气功不同,气功要意守丹田,太极拳意在拳中动作的缠法,把意气讲的神乎其神,几乎将太极拳的科学理法变成唯心的玄学。我也听到有人说自已的拳式为重意不重形,以自炫奇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