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的苦衷:产值没变,但成本大变,出路在哪里?

徐华(左)向上海市林业总站果树科科长朱彬彬介绍果园管理情况

“10年前每亩葡萄能卖2万元,现在还是卖这么多钱,但成本完全不一样了。”

已经种了十几年葡萄的徐华跟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10年前,地租300-500元/亩,现在1500-2000元/亩;人工费2000-3000元/亩,现在6000元/亩;还有,各种农资都在涨。产出方面,10年前,小包装的零售价8元/斤,产量4000-5000斤/亩;现在小包装的零售价15元/斤,但产量只有2500-3000斤/亩。”

“我最早种葡萄的时候每亩的人工费是1000元,然后一直往上涨,这两年涨得特别快,去年每亩人工费5000元,今年涨到6000元。10年前,一对夫妻工年收入3-4万元就可以了,现在一对夫妻工的年收入要求8-9万元,少了根本养不住人。”上海嘉定的葡萄园管理基本上都采用劳动力外包的形式,按亩定价,由外地工人承包作业。

“如果人工费再往上涨,我们就没有什么效益了。”徐华说。

在这本来要清园的季节,徐华的葡萄园依然绿草青青,果园的工人们正在把修剪下来的葡萄枝就地粉碎并还田。

工人们在粉碎枝条还田

“必须要简化技术!”为了留住工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面积的人工投入,徐华这几年尝试从“自然农法”中吸取“省力化”的发展道路。

“我测算了一下,每亩修剪下来的葡萄枝大概在700斤左右,粉碎还田就相当于施了700斤有机肥。再加上一年生草的生物量,补充的有机质至少有2000-3000斤,葡萄也就这么点产量。”

徐华从前年开始实行全园生草,并减少化肥用量,去年开始全面停用化肥,把传统的土肥管理变成“生草免耕+豆粕撒施”的简易模式:全年生草免耕,每亩300斤左右的豆粕,分别在萌芽前、花期和转色前进行撒施,再用滴灌少量补充水溶肥、海藻肥和甲壳素等。

全年生草免耕,减少人工干预

“以前冬季要把枝条搬出去,把落叶枯草清出去,然后开沟施肥,全园深翻,需要化很多人工;到生长季的时候,为了清草,要么用除草剂,要么人工除草,又要化很多人工。”

“以前施肥一亩地200-300斤复合肥,这两年不用化肥,但对葡萄的产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葡萄园跟人一样不能太肥,地肥跟人胖一样,抵抗力差,毛病就多。”徐华扒开厚厚的草层跟我们说:“本来我还担心今年夏天长出来的空心莲子草,长得很高很厚,现在发现也没啥问题。几年下来,看得出土质变疏松了。”

徐华在查看土壤情况

“生草之后,在早春萌芽时,枝条上面还爬满了蜘蛛网,像以前早春必须要防的盲蝽蟓都没有了,所以现在基本上不用杀虫剂。以前漫灌,空气湿度大,病菌就多,现在通过滴灌控水,打药次数也明显减少,一年最多6次。”

除此之外,徐华还把原来的密植方式改为稀植,把原来4米3株的株距加大为4米1株,冬季结果枝留2芽短截。

“以前采用长梢修剪,留5-6个芽,还要引绑,现在就不用绑了。”

最简单的短梢修剪

“短梢修剪会不会造成生长势过旺的问题?”

“所以要让株距变大,这要平衡一下的。”徐华说:“但是有些品种是不行的,比如‘醉金香’和‘金手指’,这些品种基部两个花芽质量不好,甚至没花芽,所以还是要长梢修剪。其他像‘巨峰’、‘阳光玫瑰’、‘夏黑’、‘巨玫瑰’这些品种都没问题。”

“还有,以前花前不整穗,要等开完花坐好果后再疏果。现在在花前就先整好穗,保果后再稍微疏下果,基本上单穗保留40-50粒,穗重1-1.2斤。”

“外观很重要,所以穗形一定要做好。”跟其他搞“自然农法”的人不同,徐华并不抗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的使用:“必须要保果。”

疏松的土壤

“你觉得这种种植模式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问徐华。

“目前看挺顺的。现在技术简化了,一对夫妻工能管15亩,以前根本不可能的,来不及的,最多管10亩。”

“你对他的葡萄品质评价如何?”我转身问上海林业总站果树科科长朱彬彬。

“我没尝到其他品种,但他家‘巨峰’的品质应该属于上海一流的水平。”今年已经来了3趟的朱彬彬评价挺高:“如果不是因为果园的位置太偏,他的价格应该还能上一个等级。”

从自然农法中发掘省力化的管理方法

在我走访过的上海众多的好果园中,徐华这片100亩的葡萄园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感觉,常规品种,常规架式,甚至连销售和价格都是常规的,但其从“自然农法”中发掘“省力化”的管理方法很对我的“胃口”。

将果园机械、水肥一体化、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现代技术与“自然农法”相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

上海徐华果蔬专业合作社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区陆渡村三组
电话:13611750612

本栏目由上海市林业总站提供支持

花果飘香

主创:清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