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等解表、祛痰、除寒名方,带你逐个拆解,体会遣药布阵的方略

本文导读

遣方用药跟排兵布阵相似,都是协同作战,提升抗病、御敌的战斗力……

中医的方剂着重的是药物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同,实在太像古代兵家的用兵阵法,所谓的阵法我们的理解就是,本质上就是兵种按战争的需要,而发生变化的不同排列组合的战斗队形。

当然不同的阵有不同的基本功,比如说锥形阵擅攻,圆阵就守,雁形阵一般拿来迂回包抄,很疏的阵能够以小显多,而大阵之中往往有中阵,中阵又有小阵,层层嵌套,牵一发而动全身。

阵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应战的目的性强,阵的协同战力往往大于散兵作战力的综合。

排兵布阵,战力倍增

真的能做到这样吗?小时候读古书的时候,对阵法之说总有点不以为然,心理在揣摩:只要我绝对人数比你多,尤其是多几倍的情况下,以简单的数学算法就是几个打一个,横冲直撞无论碰到什么阵法都不应该输,但这种观念错了!

举个例证:明代倭寇侵扰横行沿海,糜烂的明军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直到戚继光的戚家军一出来,才像沸水泼到雪地上,看一下记载的战例。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戚继光率领他的部队四千多明军对阵两万多敌军,在没有其他军队配合之下,五战五胜。总共歼敌5500多人,累计自己伤亡不到20人。

假如你说偶然出奇兵,侥幸胜利,但这里是打了五仗,说一仗偶然,可以理解,不可能五仗偶然,而且延续了一个多月。

这里我们注意到有两个数字,一个是歼敌5500多人,累计伤亡不足20人。也就是200多比1的战损比,这实在令人惊讶,累计伤亡不到20人,说老实话冷兵器时代就是一场演习,你说伤亡有20人也讲得过去,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假如说论单兵素质,戚家军是招募后去训练的兵,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浪人出身的倭寇,而且他们从小就是武枪弄棒的,战斗几乎成了本能。

鸳鸯阵

而且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捍不畏死,所以才有之前的明军的不堪一击,那戚继光创下这么一个奇迹的杀手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阵法,他的阵法有两个,一个叫鸳鸯阵,一个叫五行阵。组成阵法的人数都不多,而五行阵可以说是鸳鸯阵的变阵。

这里就提示了我们一个问题,有组织的阵法对上无组织的倭寇,这个时候单兵素质不再是决定因素,协调一致才是致胜的关键。

我们平时以为的人多一定能打赢人少,恐怕这就是机械的线性思维,量化观念的弊病。

阵可以说是组织作战的表现形式,很难用完全量化的观念来直接衡量,它既可以有组织的直接破坏对方的战斗力,但也可以破坏对方的组织协调,我感觉对于后者来讲可能更重要,因为在冷兵器战争时代,一方组织一旦溃散,那么战斗不能再叫战斗,而是单方面屠杀。

所以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力,实际上就是一方的溃散,兵败如山倒导致的,所以组方就像布阵。

因应不同的病情就应该有不同的方,比如我们中医的补益的方,就有点像圆阵的守法;攻邪的方就像锥形阵的善攻;而和解方可以说是攻守兼备。

明代的医家张景岳就很善于兵法,他就借「用药如用兵」的意思,将方药列为了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

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方阵之中,君、臣、佐、使在其中的组合、配合、协调的整体功能,是远大于药物关系的简单相加。

其实应该这样看,中医的方不像西医一样以单一成分专攻靶点。而是以整体协调的效果,对应整体失调的病证,刚刚对得好。可以这样说,西医治病有点像拿狙击步枪打人,假如命中了那么致命率很高,但是有时候打不中就打不中。

中医治病有点像霰弹枪来打,一团铁砂喷出去,总能打中,而且它产生的效果你很难算哪一粒产生什么具体效果,它是一个整体效应。所以可以这么说,方之阵就像阵法一样。

方的效果就像阵法整体战力的效果,方的战略意图我们就叫做方意。

拆解名方,逐药分析

下面通过拆解一些古代的名方,体会方阵的妙用。

▶▶首先我们介绍了第一个方是阳和汤。

阳和汤是治阴疽或者脱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但是它的病机是阳虚寒凝与痰留,而刚才那些病名我们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我们不用管它,我们只需要知道病机。

它的功用是温阳补血散寒通职兼化痰,它是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这么一看我们看不出这里有阵法。

我们把它重新排列组合一下你就会发现,它是由内到外的层次与作用起协调的。

鹿角胶实际上它是在精髓层次,起一个温养作用;熟地是在阴血层次起一个温养作用,熟地入血;肉桂跟炮姜,肉桂、炮姜也是入血,它们在阴血层次其实起一个温散作用。

前面两个药是养,正气足了就开始散。

白芥子是在皮里膜外的地方祛痰,再往外走就到了腠理、卫表,这个时候麻黄起作用了,麻黄是从开达而出。就像我们讲的防守反击,后浪推前浪,层层推出,再用甘草协调诸药,生用解毒。

整个方,从内向外,步步为营,温养、温散、然后安内以攘外,就像太阳当空、阳光普照,阴霾自散,所以它的方名就叫做阳和。

▶▶再看下一个方——礞石滚痰丸。

礞石滚痰丸是治实热顽痰证,而发为发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

它的功用是降火逐痰,不叫清火叫降火,它的组成四味药,青礞石、沉香、黄芩、熟大黄。

光是看药你觉得这几味药好像力量挺猛的,但是这么猛的药它怎么协调呢?

看整个方可以说是从上向下逐层而下,荡涤实热老痰就像高山滚石之势,其中最上的是黄芩,黄芩是清上焦的热以消成痰之因;下一个是硝石、锻礞石,硝石就是火药里面的硝,它的作用能够把人体里面沉积到很久的那些痰结、污垢去掉;

然后礞石的作用是坠实热老痰下行,注意这里用了「坠」字,礞石是粉状,吐一口痰在痰盂,你再把礞石粉再撒上去,那整口痰就沉到了痰盂底,所以礞石是坠实热老痰下行,下去了怎么办?

下面药是沉香,听听它的名字,沉香的作用是沉降顺气下痰,等于把痰再往下推;最后一个接力的是大黄,大黄是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从大便而去。也就是把无形的痰都当做有形,从上而下一直往下走,赶出去了。

这个方其实是兵法的「势」的用法,《孙子兵法》里面就有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刃之山者,势也。」

这个方就是根据病之自上而下之势这样来用的。第二,实热顽痰是大实证,那么这个邪气就应该很快去,所以应该用猛药,这也是模仿兵法的。

兵法有一段话其实读起来挺别扭的,我们直接把它翻成白话,这个兵法出现在《孙子兵法·势篇》,大意是这样:战斗应该谋取压倒对方的迅猛之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快速捕杀飞鸟的凶禽,就好象一触即发的张弦的弓弩,(可以想象有多快)当捕捉住战机的时候你就快速发射,以达势不可当迅猛歼灭对方的战略效果。

而药物之间配合呼应的层次最丰富的应该首推可能大家都熟的桂枝汤。

原价169元,限时优惠

扫码即领50.8元优惠券

先领券,后购买,118.8元得好课

▶▶群方之首——桂枝汤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以太阳中风证为代表。

太阳中风证翻成白话就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伤风,我们再分析多一层。风能够入中,就意味着患者本来卫气就虚弱,卫气虚则腠理疏松容易着风,所以它又叫表虚证。

风邪外袭,卫阳不能固外、营阴不能内守就是它的病机,营阴不能内守的表现就是自汗出。由于汗出,腠理疏松所以就恶风,所谓恶风表达的是卫阳不能外固,那营卫产生在哪里呢?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营气、卫气是产生在脾胃,所以这个证外观是太阳中风证,虽然是表证,但病位除了体表还有脾胃。

这样一看,桂枝汤的任务其实是很繁重的,只有五味药,既要解表又要补虚还管营卫,还要顾着脾胃。

假如药物之间不是配合无间相互呼应,这个任务怎么完得成?

我们逐个逐个的拆,首先为什么用桂枝?桂枝的味道是辛甘,其中辛能发散甘能补益,刚才说表虚还要兼顾脾胃,甘能补益,而且辛味跟甘味搭配起来,甘能缓和。

所以桂枝单用,它的发汗力不是很强,但太阳中风证本来就有风,本来就有汗,所以不需要发汗力太强。

桂枝本身就可以说发中带缓,刚中含柔,是旋转于表里营卫之间,所以它的功用其实是在半散半补之间,因为桂枝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表里、补泻、刚柔之应。

如果桂枝发散又怕出汗太多,而且汗症也需要补充汗源,补充汗源是为了载邪外出,所以这里就用酸而微寒的芍药,来补阴以增加汗源,同时它有点酸味可以收,这个时候就防止出汗太多,这样的话桂枝配上白芍,可以说是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一外一内,一个解卫一个和营,这是第二个应。

接着,生姜与大枣,是辛味跟甘味的典型配对,也可以说是这个方的另一个精采组合,生姜是辛散的,但得到大枣就不至于过散,大枣是甘而守的,得到了生姜就不至于过守,所以两者一配合,实际上是旋转于营卫之间,使营卫得而调和。

再更深一层的看,生姜是温燥的,郁脾喜燥的性格相合;大枣是油润的,以胃喜润的性格相投,它们两个加起来又能够调脾胃以和营,这是第三个相互呼应。

下来生姜配桂枝,芍药配大枣又是另外一种搭配,以生姜的辛味来帮助桂枝发表解肌,以大枣的甘味帮助芍药和营和里,这是第四应。

甘草用起来更好玩,你看以桂枝生姜配甘草叫辛甘化阳,它的中心是攘外;以芍药大枣配甘草它的中心是酸甘化阴,是和营,这可以说是安内。

同时我们这里又可以出现一个太极了,就是以土性的甘草居中,而划出阴阳分明的太极,其中桂枝、生姜、甘草属于阳的左半圆,芍药大枣甘草属于阴的右半圆,甘草居中然后使它们协调,这是第五个应。

更加有桂枝配生姜,走肺而发表,甘草生姜大枣同用调和脾胃,帮助增加营卫的物质,这是第六个应。

最后甘草协调诸药,好像一个部委的政委一样,使大家同心协力,这是第七个应。

到了这里大家觉得可能桂枝汤很好玩,这种呼应无处不在,那么它还有完没完?其实还没完,好戏还在后头,

吃桂枝汤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啜热稀粥,为什么啜热稀粥?我们知道一喝粥就容易发汗,其实是帮助桂枝汤发汗,同时别忘了粥进到脾胃,实际上是谷气内充,也可以帮助让卫气跟营气的化生有来源,这是第八个应了。

还有!在天人观念的指导下,中医的应大部分都会落实到天人相应上,伤寒论就有一句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什么叫从巳至未上?就是按十二地支,太阳病容易好转,或是最佳用药的时候是从巳时到未时。

巳时到未时就是早上的9点到下午的三点,为什么这个时候用药最佳?

太阳病的本质寒水,而在表,所以不论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实际上它都是表证偏寒或者是偏凉。而巳午未这三个时辰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三个时辰,而这三个时辰阳气在体表又旺,然后无形中自然而然就对抗了在表的寒邪或者是风邪。

同时阳气在体表又容易发汗,所以这个时候用药最符合经济学原则,这也是兵法里面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是第九个应了。

所以一个桂枝汤里面层层叠叠,比应和合,法度严谨,叹为观止,所以这个方就被命名为仲景的群方之首,或者叫群方之魁。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说到方跟证的关系,有一句我觉得启发性很大,在《宋史·岳飞传》里面,岳飞说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以方之用就应该像阵可以变,怎么变?就是知规矩然后识变通,这样才能推陈出新。

原则上来讲就是两句话: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以变通,以展示中医临证触机而变的无穷智慧。

中医的大智慧、大气象,在《闻道中医》中讲讲解的更透彻明白。

闻道中医

《闻道中医》是答摩特聘潘毅教授讲解,内容主要涉及:中医的理念、框架、思维特色、价值取向、五脏关系、遣方用药,亦不乏活泼的医学知识。

重在宏扬中医和中华文化,用视频形式直观呈现,学习课程是一种视听享受,知识接受体验绝佳。

原价169元,限时优惠

扫码即领50.8元优惠券

先领券,后购买,118.8元得好课

学习课程收获
了解中医的根源与发展;
建立正确传统文化和中医观,摒除现代文化对中医认知的误区;
掌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养生防病知识
适合人群
对传统文化及中医感兴趣的人群
想了解中医学框架体系及特征的人群
想知晓人体脏器间的关系学的人群
想学习未病先防,有病组方能力的人群

是不是被以上内容吸引住了呢?如果觉得文字不够直观,来,带你看一下课程花絮,不需眨眼

「正襟危坐,正式上课」

就是这个范儿

「课间活动,宝刀未老」

我看到这些图的时候,顿时觉得,这个《闻道中医》中医课一定不是一般的课程,绝对彰显了中医内在精气神,展示了中医天人一体大气象。

我听过潘老师的《中基》,在答摩学过《中医文化必修课》,参加过线下《中医一年通》,说实话,内容各有千秋,但是《闻道中医》可谓是视觉盛宴,给我的感觉是最好的。而且这套课,是潘老师38年学医智慧精选,值得一看。

最后再提一嘴,有没有觉得拍摄场景很风雅?这个课是选景于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顺便去打卡。

不说了,我要去欣赏课程了,你也可以一起,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我在后台等你~

原价169元,限时优惠

扫码即领50.8元优惠券

先领券,后购买,118.8元得好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