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孙丽娜作品

我的父亲母亲
孙丽娜(内蒙古)
其实记忆中的父亲母亲和现在没有多大的区别,小的时候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可以远离父亲母亲一个人仗剑走天涯,直到结婚以后和父亲母亲居住在同一个城镇才发觉,原来父亲母亲就是你最大的底气更是你生育孩子抚养孩子道路上最大的助力。过了而立之年,似乎时间流逝的越来越快加之工作的忙碌,一个星期也顾不上和父亲母亲通一通电话,但是偶有时间还是会回父亲母亲的家里住上一天,便觉得心安。
母亲是典型的老好人,质朴良善,对于工作兢兢业业,马上花甲之年了还工作在教学一线,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学校要求的教案总结总是很认真的在完成,从不找借口推脱。母亲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人,那个时候农村生活贫穷,每个家庭里都有五六个孩子,父辈都很艰辛,连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所以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好在外公的思想比较超前,同村的孩子们很早就辍学帮助父母亲干农活,为的是多一个劳动力可以多挣一口口粮,但是母亲兄妹弟弟在外公的坚持下,都在上学,听外婆讲,我出生后的一个月母亲还在县城里上进修学校,星光不负赶路人,母亲最终成为一名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每个教师节都会收到以前学生的祝福,这个时候的母亲着实很欣慰。
记忆中父亲母亲的感情不是很好,有一段时间总是在吵架,回到家里气氛很压抑,所以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快些长大,长大自己就有离家出走的能力了,长大就可以自己生活了,直到现在长大了却无比怀念小时候的日子。母亲生性良善,大大咧咧,万事不放在心上,父亲木讷少言,却心思缜密,可能是两个人的性格相差太多,所以父亲母亲的感情生活一直都不太好,不像别人家的父母相敬如宾,所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吵架,导致我后来的婚姻观也很消极,好在我的婚姻所托良人。其实,而立之年,对于婚姻多多少少也有一些理解,会明白母亲当初的抱怨,这个时代赋予女性的角色太多。
对于父亲了解的不是太多,只是记得小的时候,被父亲捧在手心里,获得了无数的宠爱,即使已为人母在父亲面前还会像小孩一样撒娇。父亲本就不和母亲在同一个盟市乡镇,或许是因为缘分,父亲辗转来到的母亲所在的乡村最终和母亲走在了一起,本应相亲相爱却差强人意,父亲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勤勤恳恳按部就班的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奶奶的孝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子的孝道,对待几个兄弟妹妹也是尽心尽力。小的时候总是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可是渐渐长大发现父亲的背影也是会变小的,原来本不是他们无所不能,而是我们那个时候太小。
相比父亲,对于母亲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曾听外婆讲过好多母亲小时候的事情,母亲小的时候就很善良,一直都比较顺从父母。所以有的时候会觉得母亲缺乏主见,做事不够果断,也曾埋怨过母亲对于自己的教育一直未重视,放任自己种种不端的行为,想着年少的孩子三观未成立,不明是非,很多重大事情都是需要父母亲把关的。只到为人母时才知,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原来我们都是初学者,都是在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实验,一边改错,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正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年岁越长,对父母的感念越是增长一分,想着那时他们的辛苦,那时他们的付出,我们曾经亦是最亲密无间的,我在她的肚子里住过九个月,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她用她的营养孕育我成形,后又抚养我长大,喂我吃奶,为我熬夜,而我的成长亦是离她越来越远,初中、高中、大学每一次都是她看着我的背影离去。终于也理解了那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也明白了原来对于子女的期盼真的只有四个字:平安顺遂。
在这个物流横欲的时代,在这个一心求快的时代,现代人的情感比较淡薄,尤其是像我这个年代的孩子,一心只懂得索取,认为父亲母亲所作所为皆是应该,可是每每读到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还是会热泪盈眶,感念父亲母亲的生恩和养恩。
其实谈起父亲母亲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与普天之下所有父亲母亲都一样,他们生而平凡,并未有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就是这些琐事也值得为人子女津津回味。在这个快而又快的时代,想借此提醒所有的子女们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情不在”的遗憾!
【作者简介】孙丽娜,内蒙古商都县人,出生于1989年,大学学历,工作于内蒙古商都县公安局,所学专业为新闻采编与制作。曾在内蒙古晨报,中国旅游报内蒙古记者站,内蒙古地质资源杂志社工作,有一篇稿件曾被内蒙古日报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