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交河县志料》的编纂者之一 王汉臣
民国二十一年编修的《交河县志》未能成书,后以手抄书稿《交河县志料》存书于清华大学,手抄者为谁?乃《交河县志料》采访主任王汉臣。
王汉臣先生,字仙槎,号杰三。清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河北省泊头市营子乡大徘徊村,一九五三年卒。享年七十三岁。

先生年方弱冠,适值列强侵略中国,腐败清廷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我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激发了先生极大的爱国热情,树立了奋发学习,报效国家之决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生在河间中学就读,因成绩优异,被选派赴日本公费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教育选科学习。其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并且结交了林伯渠(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新中国建立初期任政务院秘书长)、汤化龙(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北洋政府时期任众议院议长、内务总长)等。毕业后,受同盟会委派,与林伯渠等赴我国东北,兴办教育、发展组织。曾任吉林长春高等学堂堂长,时林伯渠任该校科长(现存林伯渠致先生书信两封)。其才学、人品深得林伯渠先生之赏识。后该校之学生多人参加滦州起义,为推翻满清创建共和,做出一定贡献。

民国初年,先生曾任陕西全省警务处兼省会警察厅秘书参议、第二科科长;京津卫总司令行辕副官处上校科长等职(见王氏家乘)。一九二八年,目睹军阀混战,官僚腐败,自己又无力解民于倒悬,先生遂毅然辞职,回乡务农。后半生专事栽培葡萄、梨树,造福桑梓。

一九三〇年,交河县成立修志局,王汉臣先生任采访主任,领采访员沈仲沅等19人寻访古今,搜集资料。其时,先生虽已年过半百,仍不辞辛苦,奔波乡里达二年之久。根据先生等搜集的资料编纂者将其修为八卷志稿,称《交河县志料》。分别记述了疆域、地理、实业、行政、教育、人物,艺术、金石等内容,洋洋约20万字,附有《交河县地舆全图》、《交河县衙署图》、名胜古迹4幅,金石等图十幅,创境内志书实物照片之始。虽为志料,但体例较为完整。大多资料丰富,既有前志之综合,也有新补资料之详备,可为民国时期境内百科全书。从志料本身来看,突显先生资料搜集之功,更值一述者,是该志料未能付梓,只靠手抄留世,而书稿的大部分由王汉臣先生抄录,其功尤不可没。

日伪时期,生活拮据,曾靠借贷渡日。时先生昔日同窗多次上门游说,动员先生出山,任伪职,均遭严词拒绝,彰显先生之民族气节。
遗著仅存《适园杂录》一书卷九、卷十部分。

(资料提供:齐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