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金顶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风景区
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但梵净山是个例外,它虽被喀斯特地貌地区包围,却不是喀斯特地貌,而是特殊的变质岩山脉地貌,梵净山因此成为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这样的山,全世界独一无二。还原其形成,则要追溯到14亿年前。当时的梵净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之后,古陆漂移碰撞,火山岩浆迸发,一片火海中,梵净山横空出世。之后,在漫长的地质史中,梵净山区经历了梵净-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不断裂变、褶皱……积蓄十多亿年的能量,将大洋底部托起,成为高耸的雄伟山峰。

梵净山脉的走向,多呈北东—南西向。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 米,次高峰老金顶海拔2494米,新金顶海拔2336米。
独特的地质地貌自然被世间高人所看中,于是乎不畏艰难险阻,大兴土木修建佛寺。选中两座冲天高峰,在其顶建造寺庙,有了梵净山金顶,时间上一前一后,称老金顶、新金顶。由底至上沿途合适处也修建寺庙,终于形成了现今公认的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中的弥勒菩萨道场。

梵净山新金顶
梵净山金顶,因山顶建有寺庙,有称佛金顶,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336米,又叫红云金顶、鸿运金顶,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故得其名。从峰脚到峰顶垂直高差94米,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饭用的甑子,黔东一带谐音管叫饭甑山,又像云海中高高耸起的一只巨大的惊叹号,奇险无比。











两殿始建于明代,建筑格局基本相同,面宽54米,进深55米

顶上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两座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时毁时建,今天已经按古时恢复,由于疾风吹动,庙宇都盖铁瓦,每块重达8公斤左右。两座庙宇前方立有屏风,后方都有一石台,分别为“说法台”、“晒经台”。连接两庙的桥,凌空飞架而称“天仙桥”。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金顶中部有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天桥相连。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

















海拔2336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三牾山;《汉书·地理志》称三山谷,“辰水所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食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名胜志》称为九龙山,“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小两江出焉”。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
梵净山老金顶









顶上寺庙:燃灯殿

燃灯殿

海拔2494米
金顶周围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

万卷经书

万卷经书

万卷经书


蘑菇石

蘑菇石

蘑菇石

老鹰岩

老鹰岩


从老鹰岩这边看去,对面是新金顶

位于老金顶滴水岩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3) 。碑帽脱落, 基台敦厚。 碑为古排楼式, 碑高2. 9米, 碑心高1. 85米, 宽1. 51米, 额镌“敕赐” 二字, 故俗称敕赐碑。




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太子石 海拔1748.2米 老金顶南麓

万米睡佛
梵净山地质地貌奇特,更奇之处,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峰顶建设佛寺,也不知当年的人们怎样把建材弄到顶上,一砖一瓦地修筑。
在明清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名山,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其中在新老金顶间主要有承恩寺、镇国寺、通明殿、观音殿、释迦殿、弥勒殿及《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等碑文,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 又名“上茶殿”

承恩寺

天王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观音洞

镇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