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为何名声大振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每面铜镜背面都有铭文,就像是每个朝代的一个标记,每个朝代铭文的书写格式也都各有不同。比如:汉代铜镜铭文早期字体秀长,是一种篆隶式变体,后来慢慢变成方整的缪篆;而唐代仿汉代铜镜则往往铭文字体松散臃肿,无汉代铜镜铭文字体那种流畅劲挺的风貌。
铜镜还有一个很浪漫的用途,就是被当做一种信物。我们现在也有成语,破镜重圆。这说的就是乐昌公主和她的驸马因为战乱不得已而分开,两人把铜镜摔成两半,两人各拿一半,作为日后联系的工具。

在古代,铜镜是爱情的信物,江西玉山县一座唐代墓葬曾出土了半面铜镜。原来,古时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他们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铜镜是圆的,象征着美满、吉祥,母亲给出嫁的女儿佩戴铜镜,就是祈求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道教认为,铜镜能辟邪,所以悬于门上;古代衙门悬挂“明镜高悬”匾额,以示公正;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历史当镜子,“鉴”在古代就是镜子。
仿制的铜镜除了用汉代、唐代铜镜直接翻模外,还借助摹本仿照制模,有的连图案纹饰、铭文都仿刻于镜范上,铸成的铜镜形制、纹饰、铭文亦大同小异,同时纹饰、铭文粗陋。有的形制、纹饰、铭文各方面都与真镜一样,就需要同真器在纹饰、铭文上仔细对照,从各种特征上进行综合分析辨识。

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你比如说这个是新仿的铜镜,我们敲一下它的声音,一定是很清脆的。像这样的老铜镜,声音就不一样,因为它的结构不一样,它的声音就比较沉稳,声音上它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