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系列(一)为什么难以知行合一 在投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

在投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譬如不该频繁交易、不该炒作垃圾股、不该过度上杠杆等等问题。

但如果我们从心理规律的角度去看,有些事情却是注定的,因为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理性,做出那些道理我们都懂,“下次一定不会再做”的错误决策。

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个人理解,这句话大体说的就是,没有知道而不做的,知道而不去做,只是因为还没有知道。

说白了,还是懂的太少,不是行出了问题,而是知出了问题。

认识自己

在日常的投资活动中,我们最喜欢看的是能够验证自己观点的文章,最容易吸引我们注意的是那些有娱乐性质的花边新闻或是耸人听闻的国家大事。

然而,恰恰容易忽略投资最重要的一件事——认识自己。

其实,现代社会,相比较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我们在认识自己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通过重复性的科学验证,不少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大师,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只需要打开网页,搜集相关知识,整合进自己的投资框架即可。

这里,笔者抛砖引玉,介绍两个在认识自己方面比较有用的心理学常识。

大脑的两个系统

生活中,我们都是矛盾统一体,这不仅是大家的经验总结,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观点。

不管是我们常说的理性和感性,还是诺奖得主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和系统二,似乎都在讲一个事情,即我们的大脑是受两套系统控制的,而当我们面临压力或者不确定的复杂问题时,那个非理性的系统常会占到上风。特别是当遇到投资这种问题时,这个现象尤其明显。

著名投资者巴菲特也曾表示,“如果你的智商超高100,那么投资的成功就和智商无关。只要你拥有平均水平的智力,那么你需要的只是控制冲动的能力,因为冲动是其他很多人陷入投资困境的罪魁祸首。”

回归到投资上,认识自己的感性和冲动,采取一定的规避措施,减少冲动带来的不当后果,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下棋、艺术、电子竞技磨炼心态;仓位控制减小压力;降低收益预期等都是十分有用的手段。

损失厌恶与价值函数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信息也是公开透明的,这当然是有问题的。

如上图所示,卡尼曼认为,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且当我们面临同样数字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数倍于收益带来的情绪体验。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赚了点钱就想跑,而赔钱时,为了能够回本,我们愿意承受更大风险(倒地装死)的原因。

回归到投资上,在没有建立良好的投资系统时,这种喜欢追涨、套牢之后倒地装死的行为模式,似乎是注定的。

这也印证了开篇的那句话,“只是未知”,第一个未知,是没有建立稳定的投资系统、不熟悉供求为核心的价值规律,第二个未知,是没有认清自己,不了解人类心理的一般规律。

认识市场

世界丰富多彩,但它是由简单构成的。没有人能够凭空制造出一个不经过简单事物构成的东西。

从演化人体的DNA遗传分子,到钢琴家手里的7个基础音符;从围棋的黑白子到复杂光刻机的基础零部件,每样看起来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构成的。

但最难的,就是拆解简单到复杂并从复杂归纳至简单的过程。面对投资问题,更是如此。

虽然最基础的因素只是供求,但能够影响供求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甚至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从复杂到简单的角度看,我们也能从古人智慧和大师言语中找到许多归纳与总结。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但是,这些都是大师们在明悟由简到繁这个过程之后,总结出来的,在指导具体投资时,需要一定悟性,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而现代的心理学,则正帮助我们解开这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认识市场时,很多心理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框架效应

其中,卡尼曼提出的框架效应特别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商业社会运行规则和资产定价规律。

这个效应的原理就是,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依赖于统计学意义的理性分析,而是跟参照点有关。

譬如商品打折时,更容易产生购买冲动,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又比如,大宗商品的价格并不完全与供求同步,经常会出现相对过高和过低的现象,而这与预期和信息不完全有关。

再比如,当房地产价格上涨,贷款利率低于货币贬值速度时,就会出现利用杠杆手段买房的套利者,而本身这种投机行为也推高了房价,其它参与者受到早期套利者赚钱的影响也加入到投机活动中,而这本身也创造了需求,继而又推高了资产价格。但由于框架效应和信息不完全的原因,后加入的投资者无法根据统计学去判断决策,当资产价格严重偏离供求时,就容易引发系统崩溃。

所以,有时预期和情绪也在创造需求,甚至一些商业模式也是为了满足人的情绪需要。这对于研究供需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因为,加入了情绪需求的资产,供需是难以判断精准的。

因此,在投资时,面对这个变动的市场,不了解心理对市场的影响也是难以知行合一的,特别是心理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是能够直接影响价值的,这些细节方面如果不思考清楚,出现误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投资即修行

所以,由上所述,我认为心理在投资体系中的占比应该非常大。这也就有了这个投资心理系列,未来还将会有一些相关心理知识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另外,限于大家的阅读体验问题,本文并没有详细解释文中提到的心理规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文末的参考书目。

最后,投资是一场修行,通过投资,我们既能体会到滚滚红尘,又能感受到蝉鸣寂静,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兼收并蓄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体会它,获得的应该更多是智慧的精深和内心的淡定,如此知行合一,财富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参考书目:

《错误的行为》 理查德·泰勒

《思考的快与慢》 卡尼曼

《行为投资学手册》 詹姆斯·蒙蒂尔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实践长期投资不宜经常查看账户?

    文章转自:东方红资管 很多刚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总是特别关心市场走势,不仅每天盯盘,还按捺不住地每天都要打开账户看看收益情况. 理性地说,每天查看基金账户,甚至一天查看几次,并不会增加任何收 ...

  • 我们为何总是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因为大脑有四大思维陷阱丨充电

    创业邦 2020-11-07 23:06 创业邦 00:00 0:15:44 「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互联网人.创投人士.企业家,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作者丨王焱灼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五)估值区间的划分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前几天的文章中小鱼和大家谈了指数估值的几种方法,有加权计算法.等权计算法.中位数和平均数,经过分析,我还是认为等权计算法比较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六)买入规则

    文 | 小鱼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买入规则的设计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加以研读,套路还是向以前那样,向投资大师学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七)卖出规则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指数基金的买入规则和卖出规则类似于网格交易,设定一系列的网格,和网格下对应的仓位,比如分位点<30%开始买入,越低买得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八)如何投资黄金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这一篇文章不打算写的很复杂,不会详细分析黄金价格的历史/未来走势,其实我也不会.只给出黄金价格的底部和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分批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十)建立底仓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直接进入主题,本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的,指数基金投资是否需要建立底仓?如果需要建立底仓的话,应该如何建立底仓? 是否需要 ...

  • 量化投资研究系列(十一)加权or等权

    关  注  公  众 号:小鱼量化 公号ID:xiaoyulianghua 最近一直在思考加权和等权到底哪个能够真实反映指数的估值,能够更好的指导我的投资.现在以沪深300为例进行讨论. 沪深300简 ...

  • 透视巴菲特式投资心理

    前言 巴菲特法则是沃伦巴菲特42年成功投资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则,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秉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 ...

  • ​独家连载 | 矿业投资案例系列之退出机制

    矿业投资案例连载,不容错过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难言乐观,很多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端疲软,很多矿业公司已经陷入泥潭,可能会被迫出售核心资产,甚至出售公司.全球矿业并购窗口或将再次开启,谁 ...

  • ​独家连载 | 矿业投资案例系列之成本杀手

    矿业投资案例连载,不容错过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难言乐观,很多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端疲软,很多矿业公司已经陷入泥潭,可能会被迫出售核心资产,甚至出售公司.全球矿业并购窗口或将再次开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