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2020秋拍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

此次中国嘉德2020秋拍“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中,杂项部分继春拍之后又呈献:来自鐘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的6件重要香炉珍品,均出版于先生《鐘鼎茗香》系列著作中。故能入“荣斋”之物,皆堪称精绝之珍。

鐘鼎茗香荣斋主人 刘锡荣先生

中国传统文化学者,收藏家,作家,国家认定的综合类的文化学者和专家,多年来从事书画和文房器物创作的艺术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综合研究、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师承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位文学大师。他以传统士大夫的文人情怀,用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工具,歌颂文物及艺术品,开创了“文化赏器”的新模式。并填补了宣德炉研究的空白,将宣德炉的审美价值和投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近些年来,代表性著作有《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一)》、《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鐘鼎茗香—荣斋清供珍赏(三)》、《鐘鼎茗香—世襄旧物新赏(四)》、《万象沉烟》、《荣斋札记》、《俪松居遗珍》、《荣斋随笔·文博篇》、《荣斋随笔·风雅颂篇》、《荣斋随笔·清赏篇》、《荣斋随笔·风物辞篇》等等。以上著作,“皆为各博物院、各大学、各图书馆编目入藏。”在海内外影响颇大。

其中,“清早期 金带围鱼耳炉”,形、色、款、质、工,五蕴具妙。全品佳容,曼妙生辉,无复至焉,当可珍赏。

Lot 2839

清早期 金带围鱼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D(口): 10 cm H: 8 cm

Weight: 600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

1.《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84-85

2.《鐘鼎茗香—世襄旧物新赏(四)》,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180-183

帝后之礼用,卧室之必须者。以赤金片镶嵌工艺,周身嵌入,实为宣德炉中唯一工艺。先将炉身剔槽为河流模样,将其槽边沿为“燕尾”之凿,以防日久脱落金带围。安置于帝后起居或卧室之中,独尊于托尼香几或精雅条案之上,待烛光幽妙之际,烧起玉华香、跃龄香等诸催情造趣之香,方可相伴帝后行云雨之事,鱼水之欢尔。

渊源考究:《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曰:照宋官窑瓷炉款式仿作,铜为十二炼,色分五种:涌祥云,覆祥云,藏经色,腊茶色,“金带围”者,六字款。《宣德鼎彝谱八卷》曰:仿宋汝窑款式,色分金带围,涌祥云,藏经色,腊茶色,渗金,鎏金诸般六色,亦为六字款。《宣德彝器谱三卷》曰“率宣铜诸鼎炉之品,当以鱼耳彝炉为最,盖鱼耳之款,乃宋窑款中上款,出之内府......”皮色与款识同前二谱也。小结,可见,虽三种谱多有不同之述,然鱼耳一形者,却基本相同,所排各次亦在前五。

参阅 :

1.《双清藏炉》,洪三雄著,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号 107 ;

2.《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出版社,编号:055

前朝是皇帝管理天下,后宫是皇后治理帝后生计,鱼儿炉承载帝后王位继承人的职责。惟“金带围鱼耳炉”也。寓“鱼水之欢”,早得龙子龙孙者焉。

论证结语:《宣德彝器谱三卷》竟然明确指出:金带围魚耳炉“率宣铜......,为首器"云云。可见,在宣德炉问世之初,国家就以鼎礼极般推崇也。所以,金带围鱼耳炉,既是国家器,又是帝王器,亦是帝后宫中之首器,更是香火传承的人伦大器也。

另一件,“明崇祯 冲耳炉 ”,斯炉之形,明炉之风备矣。崇祯时物,宣炉,无论形、色、款、质,文化承载均为高峰,大以器形,款识最为精致,此炉堪为极品也。

Lot 2838

明崇祯 冲耳炉

款识:“大明崇祯癸未年孟春吉日诚意斋制”十五字三行楷书款

D(口): 21.4 cm H: 8 cm

Weight: 2800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

1.《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一)》,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20-21

2.《鐘鼎茗香—世襄旧物新赏(四)》,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124-127

其形扁宽,壁薄膛大,双耳窈窕,乳足上肥下瘦,款识浅刻,正楷规法,撇捺俏丽之特征也。口沿薄且圆润,颈略收即畅然而下,弧线丰而不腴,平滑垂底。

整体美伦佳艳,无可复加也。斯炉之色,鲜见也。蟹青满地似锦,洋溢藏经贵色,相衬如阳,相佐如阴,和谐之间。其铜金黄,细密银亮,比之清中铜炉用铜,精炼多矣,致持之坠手,叩之清越也。

“大明崇祯癸未年孟春吉日诚意斋制”十五字款,其体正楷,书法独妙,刻工精细,刀笔绝佳,浅刻精准,章法高雅,真极致美款也。“诚意斋”者,为明代名作坊,多有佳器传世也。

另一,“清早期 押经炉”,此炉经典之形,完美佳器,炉中上品也。名家订制,贵人所用之。

Lot 2837

清早期 押经炉

款识:“谢氏家藏”四字二行篆书款

D(口): 11.9 cm H: 6.8 cm

Weight: 1520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

1.《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184-187

2.《鐘鼎茗香—世襄旧物新赏(四)》,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236-239

此炉平口束颈,内外光滑,双耳正中,圆润较小,乳足妙曼,为押经炉中上佳之形也,与世襄《自珍集》中“眉溪珍玩”押经炉相同也。皮色棠棣略熟,稍差两成,是为棠梨最妙之境也。款识精铸妙修,峭脊合规,字字规整,明代篆体,多有省简,此款则笔笔到位,尤为罕见也。较世襄先生遗珍“湛氏之炉”,两炉如出一辙,当为同时代之器也。铜质金黄金亮,色如阳迈,薄壁沉实,音妙似馨。

“谢氏家藏”,查有谢环者(一三七七年—一四五二年)浙江永嘉人, 明初宫廷画家,官至锦衣卫千户,佥事,炉与谢环,稍觉早些。谢士章,字氽之,号石渠,官广东增城知县,广东副使,著有《石渠先生诗集》。

谢迁(一四四九年—一五三一年)明朝大臣,字迁乔,号木斋,浙江 余姚人,成化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历修撰,左庶子,弘治八年入内阁,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 嘉靖四朝,政绩卓著。

再有,“清康熙 马槽炉 ”,康熙一朝,所铸马槽炉最多,且铜质精纯、细腻,皮色略红,工艺规范,线条平行,四角正直,等距合规。此炉高尚,贵重压手,较之同类,尤张威仪,四相六合,乾坤八方,尽皆张扬,实为大国之大器,君子之仪规。

Lot 2836

清康熙 马槽炉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单行篆书款

L: 10.7 cm W: 8.1 cm H: 6.6 cm

Weight: 1626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鐘鼎茗香—荣斋清供珍赏(三)》,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52-53

“栗红蜡茶色。”最易彰显大国霸气,故,为康熙一朝甚是崇尚。正如“宣德炉三谱”所言记录,栗色,蜡茶色名列居前。而马槽炉尤以红色、栗色、蜡茶色最多,此三者,皆为着色之器,自显高贵。所铸铜炉,皆器形饱满,沉坠压手,与康熙王朝君临天下之威仪正合,颇具君子高贵,凛然大国风范。

此炉“宣德年制”款识,篆书精细,形体略长,铸后凿剔,冷仪峻归,框直底铲,稍见剔痕。

“鬲”形之器,古来有之,石器时代有陶鬲,夏、商、周有青铜鬲。汉魏、南北朝时有青瓷鬲,唐宋元明清亦随之。唯黄铜制器成鬲者, 则为元朝端倪,明朝大成也,由于历代沿革,传承变化至鬲式炉之形 制颇多变异。

Lot 2835

清中期 鬲式炉

款识:“宣德”二字单行篆书款

炉 :D(口): 11.30 cm H: 7 cm

Weight: 1380 g

座 :D(口): 11.6 cm H: 3.8 cm

Weight: 800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96-97

此炉原为台湾大藏家蔡辰男先生藏珍。斯鬲形制,贵重庄严,规整大气。底座厚重,形似莲花,早期标准官器制式也。皮色赤红如棣,沉着似栗。“宣德”二字款识,方篆方框。

鬲炉尚存原座持奉者甚少,此炉原配,堪为珍稀。其形,色,款,质,品相“五佳”。可为清早、中期之标形器。

除此之外,“清早期 铜狮头炉”,以兵部之炉,着红颜妙色、融武文之道成佳器,斯炉是也。形佳、色绝、工精、铜好珍藏也。

Lot 2834

清早期 铜狮头炉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D(口): 13.4 cm H: 6.2 cm

Weight: 1100 g

来源: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珍藏

出版:《鐘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刘锡荣著,文物出版社,页 238-239

此炉形制气韵清高,身形古拙。既有狮炉之仪,又不失文人之雅韵。真文武之器焉。狮炉多赤黄,腊茶蟹青色,少见艳红如朝霞,甚红溢彩,光柔似密,真古今第一妙韵也。“大明宣德年制”款识,铸就修磨。铜质金灿流莹,飞赤阳迈,密实里沉沉压手。

狮头之炉,威猛之形。明代狮炉,身阔扁宽,狮头相凶。清代狮炉身高体硕,狮头夸张。款识两种 :标准六字、十六字,鲜有刻款。多为铸就也。若遇红皮,古来珍稀。盖武形为制,文人鲜用焉。

《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曰 :“狮首大彝炉,照哥窑饰首大彝炉款式,高四寸三分,……重二斤十四两,……用十炼精铜铸成,炉底长方印款,楷书六字,曰 :大明宣德年制。”

当今文人雅士,若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赏玩十二尊,旬月更替,于厅堂,雅室、文房之内,安置三两宣炉,于沉烟袅袅间,鐘鼎茗香,擎磬有余,琴瑟和鸣、红袖添香,当属风雅之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