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安慰朋友,写下一首豁达诗,苏轼朱熹也来“抄袭”,7字写尽人世悲凉
相关推荐
-
诗词随心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人称"小李&q ...
-
这两首诗写重阳节,古人不但插茱萸,而且还插菊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那么重阳节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的习俗之一,插茱萸和插菊花.这些风俗现在有些不是很时兴了,但是了解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来谈谈插茱萸. ...
-
秋天的美,都在这10首诗词里了!【刘禹锡、杜牧、李白、朱熹、李煜、杜甫、唐·张籍、宋·叶绍翁、辛弃疾】
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 刻画秋天的作品不在少数 "一年好景君须记"是它 "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是它 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穿 ...
-
3首享誉千年的重阳节诗词,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
重阳节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在千百年的时光里给人们带来无限感触.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享誉千年的重阳节诗词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值得背下来. ...
-
流行一时的“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出自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有一点年纪的人一定记得九十年代流行的<中华民谣>,歌词中有一句很顺口却不大好理解,就是"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估计没谁不会哼唱吧,但实际上当时这首作品一度被认为是电脑 ...
-
【诗】重阳
澄江静如练,倒映着远近斑驳的秋山 红叶胜火,一簇簇,一团团,比春花还绚烂 水天一色,就像泪水清洗过的蓝,滴着露珠 偶然云过,打扰了一行尝试南飞的高雁 打一壶酒,与好友一同登上南国的姑娘山 翠色如醉,点 ...
-
杜牧写下一首豁达诗,苏轼朱熹也来“抄袭”,中间14字成“金句”
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担任池州刺史,彼时适逢重阳节,好友张祜来访,杜牧非常高兴,两人携酒前往齐山登高望远. 张祜这个人,在唐朝诗人中并不如何出名,<全唐诗>中有他的一首<宫词>: ...
-
过了这么多九月九,今天陪孩子做这六件事,才真正理解了重阳节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在古代,它是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的四大祭祖节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丰收的金秋九月,就有祭拜祖先,感恩大地的活动.唐代把重阳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不仅给百官放假,还发放&q ...
-
诗词|杜牧安慰朋友,写下一首豁达诗,苏轼朱熹也来“抄袭”,7字写尽人世悲凉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塞内加 20世纪90年代,曾有一首名叫<中华民谣>的歌曲火遍大江南北,大家也许都听过. 它的演唱者,正是最近在热播剧<扫黑 ...
-
杜牧安慰朋友,写下一首豁达诗
2021.9.13 作者:老魏无忌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 --塞内加 20世纪90年代,曾有一首名叫<中华民谣 ...
-
诗人写下一首千古经典,另一诗人句句反驳,写下另一首千古经典
自古"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文人之间相互争强好胜的场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其中的原因自然不难理解,因为谁也不服气谁,都认为自己才是文学天分最高的那一个,所以才有了" ...
-
苏轼写下一首神诗,水平低只能读出12字,高手却能读出28字,妙不可言!
苏轼有足够的能力享誉'诗神'的称号.这不仅在于他俯仰人生的清丽词调,他率性而为的豪魅诗篇,还在于他总能在不经意间吐露出力透纸背的神句,直击读者柔软的灵魂. 偶尔得闲时,乐而不淫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 ...
-
唐代女诗人写下一首相思诗,耳目一新,开头10个字惊艳世人
相思,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王维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温庭筠的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都是相思名句. 在隐娘看 ...
-
李商隐失意时写下一首诗,苏轼失意时也照着写了一首,都成了经典
以前不怎么喜欢读咏物诗,总认为咏物诗都是诗人们为了作诗而作诗,硬拗出来的作品,并且都是硬往人的情感上面扯,而且发展到后来还都以"讲道理"居多.这就是以往我对"咏物诗&qu ...
-
苏轼雨夜惊醒,抬手写下一首词给弟弟苏辙,开篇7个字成千古名句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说起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位列" ...
-
他在历史上颇受争议,曾写下一首诗,苏轼模仿写了一首千古名作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的名气非常大,几乎所有的人,都了解这位改革家.关于王安石变法,在古代还有很多争议,一方面是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古人的思维僵化,总以"祖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