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每一本旧书,都是一个故事



我喜欢地摊或者旧书店淘旧书。

旧书与新书不同的地方,除了品相是否完美之外,它比新书还多了一个前主人。每每翻看旧书,咀嚼前主人有意无意间所留下的点滴痕迹,便会不自觉的琢磨前主人与这本书的相遇,甚至联系起这本书的始乱终弃,想象这本书的前世今生来。

每一本旧书,都是一个故事。

家里的书柜里,躺着一本台版的雷家骥《武则天》,书名的后面加了一个副标题——“狐媚偏能惑主”,台北联鸣文化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二年二月(1983年)再版。

这本书在书柜里躺了好久好久,想来应该是前年的事情了。书来自于西安古旧书店,记得前年暑假,与目耕斋王军兄相约西古淘书,在地下室翻出这样的一本台版来——西古作为国营新华书店的下辖单位,竟然有台版书存在——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翻翻书后标价,竟然是120元。好在是书店的常客,最后央求之下八折得之。

雷先生是著名的中国中古史学者,仅录入书后的简介,即可管窥一斑:

“雷家骥,字跃之,广东顺德人,民国三十七年生,为国家文学博士,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雷先生精通国史,对唐代历史之研究,功力尤深,曾以《唐代中央权力机构及其演进》获得国家文学博士。稍早撰有《李靖》一书,为研究历史上战略家之名作,近又撰成《武则天》一书,以深厚的历史基础,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武氏的一生。”

这是35年前的简介,足见雷先生的卓越史才。但书拿到手中后,长期以来束之高阁,却从来没有细看过,后来书柜里塞得越来越满,便想出手一些书转给更需要的人,于是将这本书晒了出来,却长期无人问津。大概是严谨的历史学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话题,书友们提不起兴趣来吧,抑或书的名字起得太过于通俗化,明明是写武则天,为什么偏偏要加一个“狐媚偏能惑主”的副标题呢?亦或许大家对雷家骥不熟悉的缘故吧。总之,这本被古旧书店核价员标价120元的《武则天》,仍然滞留在我的手中,直到今天。

下午偶然的时间,午休醒后,坐在书桌前发呆,顺便拿起这本书来,拈在手中随意翻阅,打开扉页,赫然出现一些淡浅的铅笔写的字迹来,仔细辨认,却是前主人的一句标注——黄约瑟寄赠。黄约瑟,隐约中好熟悉的名字,手机检索百度,不仅打了一个激灵,天哪,这竟然是一本大有来头的书呀!

兹再录入黄约瑟简介如下:

“黄约瑟,祖籍广东省吴川县梅菉镇。1953年4月25日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1964-1971年在香港伊利沙伯中学修读中学及大学预备班。1971年到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进修,1975年取得学士学位,回港后于天虹中学任教一年,便转到一日本建筑公司当翻译员。1977年远赴澳洲国立大学,攻读亚洲研究,他的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是《比较唐代中国与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官学》。1979年取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原校修读博士学位。1981年到日本神户大学访问一年,回港后任职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统筹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职期间继续从事中古时期东亚地区诸国关系的研究。1984年以《七世纪的朝鲜战争与东亚》取得澳洲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与潘锦绣女士共谐连理。不幸新婚后不久,发现染上血癌病,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终能克服重病;1986年以后,他经常出席中国大陆、台湾及其他地区的研讨会、学习班,积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在研究重点方面,他比较注意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的关系,武则天研究及唐代杜会风尚。1993年9月,他因血癌病复发,经过十三个多月与病魔的斗争,于1994 年11月22日在香港玛丽医院病逝,享年41岁,余下儿子凯威,年仅五岁半。”

“黄约瑟天性聪敏,热爱学习与研究,时常向人表示他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他生性健谈爽朗,乐观有自信,为人不拘小节。研究以外,喜观赏电影、看报刊和杂志。为推动海峡两岸唐史学界的联系,促进香港与海峡两岸学界的往来,留下永不磨灭的贡献。”

这本书的前主人是谁?除非他现在出来说:“书是我的”,并列举出12345等诸多的证据来,或许已经无从考证。但西安位列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在这里辉煌,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内,这里一直是秦汉史和隋唐史方向的重镇。故而善于交际的黄约瑟将书寄赠给西安的学者亦属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一本书,从它的前主人身边离散后,辗转反侧,最终带着这样的一句话,来到了我的身边,被我发现,并获得了关于雷家骥和黄约瑟的事迹来。也算是这本书的功德圆满。

2018年3月4日早晨,在八仙庵书市,遇到一本儿很有意思的小书。

书的名字叫《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这种书很普通,经常在地摊上遇到,但感兴趣的是书的前主人在前、后各写下了些许文字,正是这些文字,让我与这本书不期而遇的邂逅,并感慨它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来。

首先是在封二的左下角,前主人记下了买书的时间和地点——89年6月15日于西安东门。这个日子引起了我的兴致来,29年前的6月15日,那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呀?我那根自由散漫的神经,不由自主的绷了起来。

打开扉页,原本素洁的白纸上,书的前主人写了满满一页的得书小记:

购得郭荣章同志《石门摩崖石刻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小记

1989年6月15日是个大好日子,因为这天我买到了郭荣章同志的这本书——《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这天我从西安城里办事回来,出了东门,信步走过一个熟悉的旧书摊前。和往常一样,不觉习惯地停住脚步,目光又是习惯地向摊上铺开的如花团锦簇般的书刊封面扫去。但这次却不等我向别的书刊细看,就被摊子西头独自摆着的一本封面既凝重古朴又鲜亮醒目的书——就是此书所吸引住了。我急拿起这本书,把书前部分所附20多幅摄影图片及目录翻阅了一下,觉得很满意,立刻按书后所标书价一元付给摊主,完成了购书程序。回家的路上,心中真是美滋滋的,如获至宝。

我所以对此书如此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文革中我下放到汉中地区六年半,从褒谷古道旁边来去凡三次,有一年夏天还随单位到这一带山上种过松苗,还随单位参观过那里下游的水坝,所以虽然这里建了水库,我未能看到古迹的原貌,但还是和这个地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还在汉中博物馆看过部分迁移过去的原刻石,此情是永远难忘的!再一个就是我觉得《石门颂》与《石门铭》在书法艺术上的魅力真是太大了。

书的后面黏贴了一篇关于本书的书评——田孟礼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石门摩崖石刻>》,前主人特意在旁边标注是从1988年6月23日的《西安晚报》上剪下来的。再次可以看出前主人是一个有心人,亦更能看出他对这本书的热爱来。在最后一页空白处,作者所抄录的列宁、歌德以及人民日报的几句话:

列宁在1913年发表的一篇短文中曾借用一句俗语:“善良的愿望往往会把人引入地狱。”(《列宁全集》第19卷,1961年版,第256页)

——抄于198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歌德说:“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这两段话明显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看样子作者并没有置身度外。简短的两句摘抄,再次让我们感悟到了那个特殊年月的人们的特殊心境。

一本书,一段缘分,30年前一个人得自于东门的旧书摊;30年后,我再次得自于东门外的八仙庵旧书摊。这真是一段有趣的书缘。

前一阶段淘了一批签名本,全是文史方面的学术专著。据旧书店的老板介绍,书是从我的母校流出来的,除了我的母校我的母系的老教授们赠给一个魏姓主人之外,还有一本我不熟悉的上款。书的名字叫《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作者叫韩理洲,签赠给一个名叫李孝才的教授的。书近乎全品,且又是这么好的内容,这么好的书,自然不舍得轻易出让,于是标价50元,结果却迟迟的没有售出,直到今天,我将几种要出让的书晒在朋友圈,标价从30到50元不等,过了一会儿,本土著名收藏家、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欣宇兄发来微信说这本书他要了,并顺道买了一本王崇人的《古代长安书法》,才算是使得这本书得遇明主。

我说:“你光挑好的买,这本是50的。”

他说说:“我要了,韩理洲是我在西大读书时的老师。”

我说:“这么好!宝剑赠英雄,红粉配佳人!”

他说:“王崇人也是我老师,以前给我教过书法。”

我问:“李孝才是谁?”

他说:“我不认识李孝才。”

于是便询问无所不能的度娘了,很快便有了答案:

李孝才(1937— ),泾阳县云阳镇人,语言教育专家,教授。1978年被国家派往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大学东方语系为巴方军官讲授汉语,1985年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汉语系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化。1991年,又应邀赴波兰任教,在波兹南大学讲授中国古汉语和文学。1994年筹建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系主任。曾编译出版《科技写作指南》(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作序)和《工程论文写作技巧》。长期担负出国教学任务,工作业绩受到所在大学的高度评价,称“李孝才先生是最称职的中国教授”,因之,再被延聘。

于是给李兄转发过去。

他说:“我当年的这些老师,现在都陆续去世了。”

我说:“岁月不饶人,现在的李欣宇,也早已成为能够独立办展的古籍、碑拓收藏大家了。”

他说:“不敢想,转眼四十多了。”“好好玩吧,人生太快。”

我凝重的思考了很久很久……

一本旧书,都是一个故事。

有的还在演绎着,或许,不久,它又成为了故事。



(0)

相关推荐

  • 淘书有乐趣 西安这些古旧书市场值得一逛

    闲逛过言几又 打卡过蓝海风 西安的网红书店文艺舒适 总让人耳目一新 但你知道吗?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书店 西安的旧书摊也别有一番趣味 不仅西安人喜欢逛 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 只为在街头翻读西安的文化魅 ...

  • 阅读是一场邂逅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也是老的好.遭遇一本旧书,合心的,就如同邂逅一位朋友,倾盖如故,流水高山. 邂逅一本旧书是需要缘分的.它可能躺在清冷街角拐弯处的旧书铺里,或是摆在一块塑料布的书摊上.主人或是及暮 ...

  • 每一种技术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证实了只要研...

    每一种技术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证实了只要研究透彻一种技术就可以做到想要的成功,故事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背后的技巧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这才是最重要的:当你迷茫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复制别人成功的经历,她能成功你 ...

  • 无锡的这些古井,每一处都是一个故事

    古 ● 井 两横平行,两竖平行,两组平行线段的交叉,造就一个朴实无华的汉字:井."井"写实,寥寥四笔,如一幅俯视图,表示滋养生命.灌溉五谷,也浇灌出一种文化."井&quo ...

  • Urban Bricolage | 用一本作品集,讲一个故事

    Zoe 城乡规划 MArch Urban Design, Bartlett, UCL Edinburgh | Manchester | Sheffield | Cardiff | Nottingham ...

  • 每一个患者都有一个故事

    每一个患者都有一个故事 马科党 每一次患病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简单,有的故事复杂,有以短片结束,有以连续剧出现,有喜剧,有悲剧. 每一个人都会是主角,毫无例外,一生中患病多少次,故事就有多少个,开始 ...

  • 这21张历史老照片,每一张都有一个故事!

    ▲1872年出版的摄影集<福州和闽江>里的金山寺,由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所摄,可谓中国早期摄影中最有诗意的一张照片. 这并不是那个鼎鼎有名的神话故事中的金山寺,而是位于福州洪塘的金山寺 ...

  • 蟹为什么称为“螃蟹”?每个名字里都有一个故事|田老头大闸蟹系列

    编者按:上次有文专门介绍螃蟹为什么称为"蟹",不少人也觉得挺有意思,本文来为大家介绍为什么会称为"螃蟹". 旁行 我们都知道螃蟹走路姿势比较特别,是横着走的,在 ...

  • 复古插画,每一个插画里面都是一个故事,堪比小人书

    记得分享哦! 喜欢的点击关注,感谢分享!

  • 中国34个省区名称由来,每个省区名字都有一个故事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人口众多,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每个区域的地理.文化.民俗各有特色.每个省的名字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故事. 地域宽广的中国 一.以 ...

  • 音乐 | 每一首民谣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每一首民谣 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What if "如 果" 马頔小时候不认识舒傲寒 董小姐也没有牵宋冬野的手 赵雷没去过南方 尧十三错过了他的北方女王 祝星一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