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一五四:按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就是沉,按得很深,沉代表病在里
相关推荐
-
60讲 温病的治疗(2)六法
60讲 温病的治疗(2)六法 1.温病的主要治法 ⑤通下法 图1 同学们,下面我们接着讲温病治法的第五类,通下法.通下法很简单,属于八法里面的下法,它是用通下的药 ...
-
经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六)
伤寒论第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 ...
-
《金匮要略》笔记35|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腹满发热/厚朴七物汤)
这一篇讲三类问题:腹满.寒疝和宿食.腹满有实和虚,如何辨证?如何治疗?最普通的问题是吃喝拉撒睡都好,就是腹胀.放屁很多,这是<伤寒>里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此方专门去气胀,气胀本身不 ...
-
『每天学伤寒』阳明证综述
张仲景&倪海厦 JT叔叔资料库 今天 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硬满是『陷胸』证,不可以用 ...
-
[卷三\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附方
四物汤 治肝脾肾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胁肋疼痛等症.凡血虚诸病,以此为主治.若脾气虚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气郁而血虚,宜归脾汤. ...
-
倪海厦《伤寒论》一五四:按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就是沉,按得很深,沉代表病在里
一五四: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这一条辨是说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四)
伤寒论第44条辨: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病,当表症没有解除的时候,切不可用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下法,就违反了治疗规律而使病变加剧.想要解除表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中医】倪海厦伤寒论全解析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512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 共计1452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十一月-十二月阅读排行榜 [中医]中医千首方剂歌诀最全版本 [中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