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相关推荐
-
十二、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原文249
[郑论] 按腹胀满,胃家未大实者,可与小承气汤,俾和其胃气,以泄其邪热,乃为合法.若因吐后而中州大伤,以致胀满者,此是胸中胃阳,因吐而伤,宣布失职,浊阴僭乱,堵塞中宫,宜温中健脾,俾胃气宣畅,而胀满自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十)
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就会传到肌肉上,可是津液还下足,所以肌肉还有挛急的现象,有点抽筋的现象,脚没办法踩在地上,这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当然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伤寒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二)
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 冷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 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
我们身体里的津液来自于我们所吃食物里的水分,按照中医的理念,我们喝下去的水到了胃里,很快就气化了,但是我们所吃的食物,食物里含的水才会到小肠,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到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里面,当然这里含有大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