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办?

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语言、外表等方面)的看法,而导致自己焦虑、矛盾、不知所措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为什么很多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来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这是今天这篇文章要探讨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总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不认可、不喜欢、不接受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出自一个人不合理的信念---完美主义。

内心渴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只要自己够完美,就能够让不认可、不喜欢、不接受自己的人认可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这是多么天真、扭曲的认知,而且只要有这样的认知,你就会表现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最终出现焦虑、矛盾、纠结、不知所措的情况。

为什么说是“不合理的信念”?也很简单,不论你再优秀、再有能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对你所做的所有事满意,因为上面我首先做过一个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受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生活场景等方面的影响,你不可能每个方面都懂,也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到。所以不论你如何努力、如何勤奋、如何在意,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这就是现实。

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问题的本质,不是你这个人有问题,而是你的思想有问题,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不合理信念”,你太过于追求完美。

要解答这个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可能会比较复杂,但通过《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遗传,另外就是从小生活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比如妈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孩子可能会有一部分这样的基因,这是遗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方面。而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忽视孩子的个性,而强调自己的渴望。比如,原本孩子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内向性格的人对于社交会有一种本能的逃避,喜欢安静而不喜欢社交,但是每次家里来客人,妈妈总是强迫孩子主动跟客人打招呼,而不去关注、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如果孩子表现不令自己满意,就会羞辱、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没出息、不懂事等,慢慢孩子会认为只要不令父母满意,自己就是有问题的,这样就形成了信念。随着年龄的成长,与同学、朋友、伴侣、爱人、同事等相处时,只要别人对他的一些方面不满意,他就会焦虑、不安、纠结,希望得到别人的满意,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但内心又不是真的希望牺牲自己来让对方满意,就一直处于纠结状态。

那再来说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我们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内心追求完美的人,一方面会受到基因遗传,另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自己形成了不合理的信念。在这里要加入一个关于潜意识的内容,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而我们的信念,通过多次的强化以后,也会植入到潜意识,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现在可以了解到,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改变信念,把不合理的信念改变成合理的。比如“追求完美”,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认同自己,这就是不合理的信念,只要有这种信念,你就会什么事情都在乎别人怎么看,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那合理的信念是什么?根据自己的观点,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还记得之前经常讲到的一句话吗?现象背后必有本质。那么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对你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你是否对别人有利,对别人有利的,别人会认同你;而对他不利的,当然就会反对。来举例说明这一点:在去年疫情期间,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们想为小区做点事情,用小区的公共收益为大家采购一些生活必须品如蔬菜等发给大家,这样即避免了人员出去而造成的风险,又能够让大家得到实惠。但是却有不少人反对!为什么反对?难道他们不想得到实惠?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房子是租出去了,不在这个小区住 ;另一方面是他担心自己不去对采购人员不放心。

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想让每个人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也许你会说:“可以用现金的方式发给大家!”其实也想到过,但是又有人说:“70平米的和140平米的能分的一样吗?”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使大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不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有着最为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到治疗都为心理学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行为主义论、生物论、特质论的心理学家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很排斥,这些心理学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或实验结果。

如果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总想得到“正确”的答案,那就不可能会有所成就,可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正确的方面,如果他们在做研究时,或发表论文时,得到了反对者的抨击、批评,就停止了研究,可能就不会成为我们现在都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