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招弟:挑水

(0)

相关推荐

  • 『我醉乡土』程立正丨忆水井往事 更应惜水如金

    忆水井往事  更应惜水如金 作者:程立正 水是生命之源,井是水源之地.下面我就说说与井有关的那些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主要用砖砌成的井.村内生活用砖井直径大约一米左右,村外浇地用的井直径更大些 ...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 『尘世走笔』第40期丨陈玉洲/寄给我遥远的童年

    岁月悠悠,往事如昨,许多童年趣事如电影般历历在目,站在历史的窗口,我真想贴上几张邮票,寄给远方的童年,与年过半百的我再次分享那少年时代辛酸而幸福的时光. 我的故乡坐落在潴龙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我特别怀恋 ...

  • 故事古井中藏有绝色美女,男人看一眼便投井自尽,他却活了下来

    汉代时期,徐州有个叫刘贵的渔夫,刘贵为人勤勉老实,踏实肯干,每日天不亮就要去河边打渔. 虽然刘家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但是在刘贵的辛苦忙碌之下,倒也吃喝不愁. 谁知这一年遇到了徐州大旱,井中与河里的水都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淘井

    乡村记忆--淘井 文 / 晏金宝 水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乡村里的人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取水之地.我从小在水井边长大,耳闻目睹了许多与水井有关的传说和故事,也亲身经历了与水井有关的一些大事,其中令我 ...

  • 山东作家 || 马庆珍◆井影岁月

    马庆珍,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公安报><派出所工作><中华魂><警察><临沂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 ...

  • 【雅韵美文】陈海峰西沟往事(二)

    诗人风采 陈海峰 诗人简介 陈海峰,陕西省三原县人.陕西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作协会员.       文学观:心的感触落在笔尖.不拘形迹. 作品欣赏 西沟往事(二) 秋雨绵绵,独 ...

  • 【叶金福】难忘挑井水的日子

    作者:叶金福 难忘挑井水的日子 前几天回乡下老家时,到村子里转了转.一眼瞥见位于村子中央的一口已多年没有再用的水井时,思绪便立刻把我带回到儿时挑井水的日子里. 小时候,村子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到水 ...

  • 李招弟:尕爹

    尕爹是我生命中很重很重的人.这个重一是指他于我一生的重要性,二是指他在我心中的分量. 父亲兄妹五人,三个姑娘,两个儿子,父亲排行老二,尕爹是老小,他们兄弟俩相差12岁,同属兔.打我记事起,尕爹就和我家 ...

  • 何招弟偶遇古文物

    偶遇古文物 在浙江省龙泉严儿村的一个小姑娘,她像往常一样开心地去山上挖黄草,正兴高采烈地挖地时,却突然看见泥土里埋着一个她从来都没见过的东西.她怀着好奇又多挖了几下,然后捡起来这个神奇的东西高兴地回了 ...

  • NBA球星全家福,詹姆斯2-0库里,科比3女儿小名:招弟迎弟来弟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到,在中国迎新年拍全家福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国外很多人也喜欢拍全家福,而与国内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就相当于我们一个家族的人了.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NBA球星的全家福都是怎样的呢? ...

  • 《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展:李招尚

    李招尚 一.七律·庚子端午抒怀(新韵) 屈子何为投汨浪,龙舟争渡艾飘香. 佞奸献媚搏君宠,志士忧民逐远放. 一卷<离骚>倾沥血,千呼<天问>仕之殇. 大才难侍怀王事,吾辈凭栏读 ...

  • 中医古籍——伤寒症歌诀 李招喜手抄本 珍藏本

    中医手抄伤寒症歌诀 李招喜手抄 珍藏A122本,完整版140多页(单面)左右的内容.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 ...

  • 李招喜 汤头歌诀伤寒症

    李招喜 汤头歌诀伤寒症

  • 我的青春遇见你 | 陈也遇见李招娣,九十年代最灿烂的记忆

    2018年已至,有不少事物似乎都随之蒙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再回首1998已经是20年前的过眼云烟,九零后也纷纷收敛起少年的锋芒,进入怀旧的温婉与感伤.这部于1月2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的生活剧& ...

  • 中医古籍 伤寒症歌诀 李招喜手抄本 珍藏本

    中医手抄伤寒症歌诀 李招喜手抄 珍藏A122本,完整版140多页(单面)左右的内容.

  • 养老院的李二弟(散文)

    养老院的李二弟(散文) 美文墨夜 我与李二弟见过几次面,他比我小两岁,抚养了两个女儿. 他高中毕业当农民,改革开放学了一门泥工手艺.父亲早逝,母亲跟着他过了十几年日子.他55岁那年自己做了两间的二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