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人生

三 尺 人 生
文/王志秀
1988年,我师范毕业,登上讲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那一年我20岁。风风雨雨,忙忙碌碌,一路走来,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感慨。未曾提笔,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一并涌上心头,但真正动笔却又不知所云了。

清 贫
1988年8月,我领到了此生第一笔工资——九十块半,当时物价并不很高,但那钱毕竟是少,常常令我入不敷出,以至成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靠务农的父母接济,这让我感到无比愧疚。
曾记得好几次买东西时,商家冷不丁会问一句:“你是教师?”这让我很诧异,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火眼金睛。我教了半辈子书,教过的学生保守估计也有几百,可谓阅人无数。天天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也没看出哪个学生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或商人。而我一眼便被商家看穿了底细,不知是我寒酸的衣着、没有底气的谈吐,还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但我坚信是后者。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师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教师再不是人们眼中的“臭老九”,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繁 忙
小时候我认为教师是很神奇、很美丽的。但是登上讲台面对整天叽叽喳喳、状况百出的小学生,面对每天繁重、繁琐的教学工作,一下子让我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了。教师头顶的光环顿时黯然失色。
想想这辈子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一度时间让我困惑、迷茫,心情灰暗。
一天,我感冒了,头晕、发烧、打喷嚏。教师一向是“轻伤不下火线”的,所以仍带病坚持上课。下午上课前,有人在我办公室兼宿舍的门外喊报告,进来的是学生刘文娟。她怯生生地望着我,掏出一块姜来,说:“老师,我妈说喝姜汤能治感冒。”望着她充满稚气的脸,我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父母外,再没有人对我的身体状况如此上心了,而这个人竟是我刚教不久的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望着那并不很大的姜块,一股暖流在我胸间涌动……
想想自己的不甘心,我不禁暗暗脸红了。
从此,我改变对教师的认识,调整心态,沿着教师的既定轨迹,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了下来。
每天迎着新一轮朝阳,在学生们“老师好!”的问候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批改笔记、辅导差生、打扫卫生、调解矛盾、接待家长、找学生谈心、出考试题、写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看课改书籍、学习电脑操作、看课改视频、谈观后体会……
当放学铃声终于敲响的时候,早已是晚霞满天了。
常有人问我:“当教师累吗?”我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了。其实当忙碌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人便不觉得忙了。相反,一旦闲下来,一下子还真有点不适应了,心里空落落的,无所适从。难怪常听同事感叹:“教师天生就是受累的命。”

困 惑
我始终认为教师吃的是良心饭,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该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用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求自己,恪守教师本分,脚踏实地,绝不敢误人子弟。从教二十多年,自诩深谙教育的真谛,虽不优秀,但应该是合格的。然而近年来,却觉得书是越来越难教了。
细细想来,难教的并不是知识,而是社会对教育的误读——学生不守纪律,是教师教育的不好;学生学习不好,是老师没教好;学生放学不回家、打架斗殴也要追究教师的责任;更有什么专家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一句话,过去“有事找警察”,现在“有事找教师”了。好像少年儿童的成长与社会、家庭毫不相干。
为此我深感困惑:是我做的不够好,还是我思想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虽然面临诸多困扰,但教师自有教师的情怀,因为我知道阳光虽好,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只要跟着阳光走,不要回头,就不会受到阴影的干扰,就不会影响为人师者的快乐。

收 获
前不久,一位学生来信了,信中说“老师,至今我仍记得您看了我的画后说的话,因为有您的鼓励才有我的今天,老师谢谢您!”结尾署名是“您的学生杨宇瀚”。
杨宇翰是我十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记得有一天,我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副铅笔素描,是他的一副自画像,我虽不懂画的要义,但那画儿惟妙惟肖,让我无法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八九岁孩子之手。我问:“谁画的?”他说:“我画的。”我追问:“真是你画的?”他说:“是!”当时我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兴奋,由衷地赞叹:“画的真好!”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专职美术教师,于是我建议:“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去报美术培训班吧,你很有天赋,前途无量!”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我:“老师,我爸爸给我报美术班了!”我说:“很好,去了好好学,你一定会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的。”
后来他果真考上了美术学院。
十几年的岁月,学生一拨一拨来,又一批一批走,我几乎忘了这个名字了,而他居然还记得我这个小学老师。信并不很长,但我读了好几遍,当时我被莫名的幸福包围着,为人师者还有比学生有出息更高兴的事吗?

享 受
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之难。肩挑育人重担的教师注定任重而道远,工作中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在所难免。回首二十多年的平凡人生,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用心去品味,方知教育的无穷魅力。
讲台虽小,但它是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走上讲台,看着学生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里需要我,孩子们需要我的引领。我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在“半亩方塘”间,学生快乐收获,我收获快乐。每天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他们用纯真、童趣感染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净化着我的思想,让我返璞归真,甘于平淡,学生的一声问候、社会的一句肯定、领导的一句赞扬,便令我相当满足了。行走在家与校两点一线的轨迹上,单纯的人际关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让我远离功利诱惑,固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淡泊名利,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感谢教育,感谢孩子们,让我心系教育,心底无私,活得心安,活得清净,活得充实。
责编/张萍花 图文/小樊

王志秀
王志秀,毕业于忻州师范,小学教师。繁峙县作协理事,忻州市文联会员。爱山水,爱文学,用心感悟缤纷世界,以笔记录平凡人生。偶有作品在《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五台山》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