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制架构图(七)秦

分解图一

分解图二

分解图三

分解图四

分解图五

分解图五

分解图六

分解图七

政权构成

秦始皇赵政·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三公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邦(汉代讳为“相国”)。秦王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太尉

太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太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太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左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左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刑法的如廷尉。九卿执掌各寺,统御诸事,由于先秦时期官职分化并不清晰,致使许多现在看来无用的官职在当时也是拥有极高的地位。

一、奉常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二、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1.大夫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2.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3.谒者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4.仆射

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

三、卫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巴士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巴士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四、太仆

太仆,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五、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六、典客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七、宗正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八、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

九、少府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室,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符玺、导官、佐戈、左、右采铁等

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馀诸「尚」后转为女官。

列卿

中尉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典属国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宫官

詹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

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皇后诸卿

·将行,皇后卿。

·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加官

侍中

侍中,给事殿中

中常侍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左右曹诸吏

左右曹诸吏,纠举违法之事

散骑

散骑,掌劝善规过,议兴议革

给事中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

军制

太尉

秦朝官制太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太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太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护军都尉

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将军

秦朝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规则

一般说来,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这和《六韬_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车兵的编制,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这和《六韬_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这和春秋时每乘兵车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春秋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以车为主,车、步合编,随着战争的需要和兵员的扩充,车属步卒由十人、三十人……一直增加到七十二人。进入战国以后,步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并取代车兵而居于主导地位,车、步、骑逐渐按兵种分别编制,因而车属步兵愈来愈少。到了秦代,车、步、骑分编已成定制,作战时的配合是兵种的协同而不是编制的混合。所以,车、步合编的现象已不多见。合编时每乘步卒减少到八人。关于秦代水军的编制,无文献可证。从有关情况分析,很可能和步兵相仿,例如《史记_张仪列传》所载,秦的巴、蜀水军,用“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每舫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屯。所谓“舫船”,即两船相并。因为一只船载二十五人,不是一个编制单位,所以才合并起来载五十人。再如,《华阳国志_蜀志》所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每艘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什。所谓”大舶船”,实乃“太白船”的音误,是一种较小的船,所以每船仅载十人。这两条史料表明,当时的许多水军,实际上即经过一定水上训练的步兵,所以其编制与步兵相似,以适于水、陆两用作战。当然,水军的编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绝书》所载越国的水军,“大羿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这里仅操舟水手即达五十三人,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这种编制方法和特点统一后的秦代水军也予以继承和发展。不过,一旦登陆作战,大量的水手也同样要转化为步兵参加战斗。因此,古人强调“船军(即水军)之教,比陵军(即陆军)之法,乃可用之”,这说明水军的编制以及训练等等,都是和步兵颇为相类的。

改进

秦代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其具体编组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任命三军统帅(即大将、上将军,也泛称为将);在统帅之下,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的多少,分设若干个将军(四副将、裨将军,也泛称为将军);每个将军统率苦干个部,部的长官称校尉,即一部一校;每个部下设若干个曲,曲的长官称军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对军队的编制,如步兵的千人(设二五百主),五百人(设五百主)、百人〔设百将)、五十人(设屯长)、十人(设什长)、五人(设伍长),以及数量不多的车兵和骑兵。自五百主以上,各级指挥官都设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大约占其所率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如五百主的卫队为五十人,二五百主的卫队为一百人,校尉的卫队为一千人,大将的卫队为四千人,等等。凡将军以上皆设有作战指挥机构,称为幕府。幕府中设有各种指挥机关和参谋人员,达数十人之多。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秦朝沿袭战国时的郡县征兵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的情况看,男子十七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征集入伍,到六十岁才能免役。秦时还常谪发己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

制度

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

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

秦朝在京城设有太仓,在荥阳建有敖仓,贮备了大批粮食,战时有专官负责补给。

秦朝制订了《厩苑律》等,对马匹的放牧、调教、管理均有规定。

秦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地方官制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五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内史属官有:

·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

·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一、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陆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二、监御史

秦朝中央官职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三、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陆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四、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一、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二、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三、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四、主吏掾

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主吏掾萧何在沛县曾任此职。汉改设功曹,此名废。

五、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六、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七、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八、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九、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十、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乡制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一、三老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二、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三、游徼

游徼,吏职,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制

亭长

亭长,吏职,为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亭卒,亭父负责本亭保洁,求盗负责追逐盗贼。

里制

里正

里正,吏职,为徭役的一种,掌同啬夫。里长之属为里监门、里卒。

(0)

相关推荐

  • 一文看懂秦汉官职:司隶校尉、御史大夫、刺史、太守都是干嘛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特殊的时期,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隋唐时期.之所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这两个时期实在太相似了. 秦朝和隋朝都是终结了大乱世,秦朝终结了战国,隋朝终结了南北朝.秦朝是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 ...

  • 中国官制架构图(二)夏朝

    夏朝官制图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从禹即位到商汤灭桀,共传位17王. 夏朝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国家机构的朝代.而其后人也经常用&q ...

  • 中国官制架构图(三)商朝

    商朝官制图 分解图一 分解图二 分解图三 分解图四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也称殷,是继夏之后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在商朝,"后"变成了"王"成为了最高统 ...

  • 中国官制架构图(四)西周

    西周官制图 分解图一 分解图二 分解图三 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近 ...

  • 中国官制架构图(五)春秋

    春秋官制图 分解图一 分解图二 分解图三 分解图四 分解图五 分解图六 西周的六卿首领,春秋时称为"正卿"或"冢宰",也有称为"相".正卿尚 ...

  • 中国官制架构图(一)官制的雏形

    传说中古代部落官制 部落联盟时期官制 中国官制源远流长,官制是关于国家机关的建制.职掌,官吏的设置及其考选.管理的制度. 上古时期,那个时候社会还是以部落为主.虽然这段时期充斥着大量的神话传说,但上古 ...

  • 【每天老照片】-1万-7602- 80年代的中国老照片:图七女子引人注目,图九情侣正在公园谈恋爱

    80年代三个戴着蛤蟆镜的男青年.蛤蟆镜是80年代风靡全国的潮流单品,是那些赶时髦的年轻人必备之物.这些蛤蟆镜在当时大多来自香港和国外的一些地方,一般最先从广东进入国内,于是当时很多人都会前往广东去贩卖 ...

  • 中国被拆掉的著名古建筑 ,图七就是有名的“拐弯抹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的文物古迹自然不少,其中也不乏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但如今所存原版已是凤毛麟角.很多消失在遥远年代的古迹只存文献难觅影像. 今天咱们把那些毁于近几十年而留下影像资料的部分著名建筑做 ...

  • 中国14大汽车集团组织架构图全解! 更新版

    50年代的艰难起步,80年代的合资热潮,上世纪末的群雄自主,中国汽车工业的每一步前进都喧闹而艰辛.自主设计的偶然闪光照不亮"抄袭"笼罩下的阴霾,苦恨"合资"企业 ...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秦王嬴政.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雄才大略,灭六国,逐匈奴,平百越,筑长城,推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改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千古一帝,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