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娶新娘的车 | 经典范例

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当然不是指如《伊豆的舞女》(1927)和《雪国》(1937)等早期作品流露出的风格,而是在中后期,即从《千只鹤》(1951)和《山音》(1954)等作品开始的新风格。只要简单去阅读一下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就很容易看出川端在写作手法上发生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川端仍然是借助传统的叙述手法践行“新感觉”的观念,那么到了中后期,川端探索出了自己独有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发现无疑更加契合“新感觉”的观念要求。
小编试将以川端康成的《娶新娘的车》这篇小小说为例,来大略地解说一下川端康成这一写作手法的构成。

《娶新娘的车》
·川端康成·
下雪天,鹿从后院的竹林跌到小学校的院子里了。【白描】学校的孩子们把它活捉住之后养熟了。【叙述】——就凭这件事,大体上明白了这个温泉村的山如何青,人情如何美了。【说明】
这个村,只有一辆人力车,而且很滑稽。【叙述】
看起来足有150斤重的一个大汉坐在车上,一个豆大的小个子家庭妇女摇摇晃晃地拉着车走。【叙述】
“这可不是笑话。大叔腿有毛病,所以大婶只好那么拉着他去洗温泉的呀!”【引语(对话)】
家长虽然这么叱责,可是孩子们对于这可笑的事儿还是不能不笑。【叙述】有的孩子不仅仅笑,而且还要干些淘气的事。【叙述】
孩子们跟着那个滑稽的人力车,不离左右,吵吵嚷嚷地喊:【叙述】
“喂,瘫子胜五郎!”【引语(对话)】
“这不是蚂蚁拉着讨厌鬼么?”【引语(对话)】
开头,主妇还有些难为情,脸还红一阵,觉得遗憾而悄悄地流过眼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毫不在乎了。【叙述(插叙)】因为每天都这个样子,总不能为了这个每回都生气吧。【说明】
这主妇每天早晨和傍晚让丈夫坐在车上拉着他去温泉。【叙述】
丈夫是抬着本村山上伐的木材往山外运的半路上,从崖上跌下来,挫伤了腰。【叙述(插叙)】外伤不久就好了,但是腿站不起来。【叙述】洗温泉能见好吧……但是到达山溪边上那个温泉总有一公里之远,一个大汉子,既不能把他抱去也不能背去。【说明】
因此,她从遥远的火车站所在地的街上买了这辆旧人力车回来。【叙述】
不仅上温泉能够去了,即使丈夫说去看看以往自己种过的地,主妇也能拖着分量很重的车把丈夫拉去。【叙述】
小学校发生了很大的骚动。【叙述】大概是因为碰上了山溪也快要干涸的炎热天气了吧。【说明】小学二年的女生晕倒在操场上了。【叙述】经过急救立刻就醒过来了,但是必须带她去医生那里,所以得先送她回家。【叙述】这就需要门板啦,抬的人啦,但是哪里也找不到门板。【叙述】
“这事好办极啦!”主妇赶到学校来这么说。“坐我的车去不就行了么?”【引语(对话)】
“不错,真是个好主意。谢谢。就便求一个男的给帮忙拉车好不?”【引语(对话)】
“求一个男的?我可不是说大话,能拉人力车的,这个村只有我一个人!”她很神气地这么说。【引语(对话)】
而且,把那病女孩子放在车上之后,她居然开始小跑起来。【叙述】
确实如这位主妇所说,从她的角度来说,拉个女孩子根本不算回事。【叙述】自从这件事以后,纯洁的孩子们很受震动,再没有一个人笑她拉人力车了。【叙述】
还不仅如此,后来孩子们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学校一定求她出一趟车,因此,孩子们对于这辆人力车更加感到亲切了。【叙述】
因为温泉的疗效,她丈夫的疼痛止住了,但是挫伤的腿却永远也不能活动自如了。【叙述】农村全靠这位主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就专门在家里编竹篮什么的。【叙述】
三年五载之后,随着丈夫的竹编手工越来越精,尽管生活上有些帮助,但是主妇却必须干两个人的活,而且还得用车拉着他去温泉,所以她的劳动的确够重的了。【叙述】况且,好不容易把姑娘抚养大,能干活了,可是又不能不嫁出去。【叙述】姑娘有一个弟弟可是不小呢。【叙述】
这姑娘出嫁的形式却奇妙绝伦。【白描】女儿完完全全新嫁娘打扮,坐上人力车,她母亲亲自拉着车送去。【叙述】村民们当然笑口大开。【叙述】不过这次的笑和以前的笑不同。【说明】一丝一毫嘲笑的意思也没有,而是满怀祝贺之意的兴高采烈之笑。【白描】
这个送亲行列——在这古老的山村,充满淳朴的母女之爱的送亲行列,恐怕不会有第二份吧。【白描】村民深为感动的佐证便是,从此之后,结婚的人家总是求主妇帮忙,用她的人力车迎娶新娘。【叙述】
所以,不知不觉之间,人们为主妇那辆古老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叙述】“娶新娘的车。”【引语(对话)】
它的全部功能还不只娶新娘,有闹病的或受伤的孩子,全是用主妇那辆车往家送。【白描】如今,他们都大了。【叙述】
有的年轻人就说:【叙述】
“大婶年纪老了不能动了时我就让她坐上我的车,带她去温泉,作为我们的回报。”【引语(对话)】
本文摘自《川端康成精品集》

【名家点评】
川端康成的《娶新娘的车》,好在哪?好在让你笃信和感动,好在以一斑知全豹,一文见作家文学修养,一井探作家底蕴深浅。
这篇作品,看似都很平淡,但于平淡中蕴藏着很浓郁的情感;让读者自自然然地领悟到了,感受到了。情感的劲敌是灌输和刻意,哪怕一丁点儿,敏感的读者都能觉察得到,如果是这样,作品的创作意图,就必然要落空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可以高于生活,但必须还原生活,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它们没有作秀,即便用评论家的眼光,还是无可挑剔,如山涧流水般清澈纯真。
作品开篇落笔就说了:“下雪天,鹿从后院的竹林里跌到学校的院子里了。学校的孩子们把它活捉之后养熟了。——就凭这件事,大体上明白了这个温泉村的山如何青,人情如何美了。”这段典型环境的叙述,虽寥寥数语,却是匠心独运,为山村民俗民风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后面的故事熔为一炉,使作品愈见真实。
我们常说小小说以小见大,这就是。在一篇篇幅只有一千多字的作品里,意蕴竟如此丰厚,简单的、平淡的故事,居然可以自然延伸形成一个村庄的友善和睦、相爱互助的乡俗风情。我们知道,小小说是从短篇小说里细分出来而独立存在的新兴文体。为什么它可以独立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以他的这篇优秀作品的创作实践,为我们作出了漂亮的答卷。
《娶新娘的车》,说的是日本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一位普通妇女与一辆人力车的故事。因为丈夫运输砍伐的木材,不慎从山上跌落下来,落下了腿脚不能走路的遗疾,为了丈夫的康复,她就去车站买了一辆人力车,每天用这人力车拉丈夫去离家有些远的温泉洗浴。套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山村本来是没有人力车的,因为需要,便有了。不曾想到的是,因为气候温热,小学二年级一个女生在操场晕倒了,要急需送她去医生那里。这个时候,对人力车有着娴熟驾驭本领的女车主就派上了用场——由她拉着人力车小跑去看医生。经过这么一件事,孩子们改变看法了,由开始时笑话女人拉人力车到尊敬她了。又后来,妇女用人力车送闺女岀嫁,大家不但不笑,还觉得有趣,挺好。又后来,发展到用人力车迎娶外来媳妇,喜气洋洋。慢慢地,这架唯一的人力车便不知不觉影响了山村的生活与人事,形成与构建了小小山村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
这说明,小小说的于小见大,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有如大道条条,宽阔坦荡。【有删改,并致谢!】
(陈振昌)

【拓展说明】
本篇来自川端康成的小小说《娶新娘的车》。在每一句后的括号里都将其归类了,可以看出共有四类:叙述、引语(对话)、白描、说明。这四种要素的相互组合,形成了川端康成的写法。当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新感觉”的要旨。比如说,一小段的叙述发展过程就依循着创作的意识转换过程。这种明晰的意识活动与意识流有本质区别。意识流的写法中,前后相互依循,如同流水不可分离。而川端的写法则是借由片段组合完成,每一片段都定位于某种印象、感觉、想法等。
这种看起来蛮机械的手法,实则需要高度技巧来消解这种组合感,以取得自然的效果。川端的方法是:一方面是四种要素的多元交互:分段/不分段,重复/不重复……简单句的简单并置;另一方面,是在白描上采用探寻的口吻来消解叙述者的强力,取得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比如他所使用的“呀”“吧”“好吧”“了吧”这类语气的用词,即是为了取得这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