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乔年绣像
汪乔年绣像
文/余利归

汾口镇汪家桥村每年举行“晒圣旨”活动,这一具有历史味道的特色活动得到了广泛宣传。笔者得知圣旨为明代天启年间颁给先贤汪乔年的诰命,因此也满怀兴趣,加以关注。前几年,针对宣传中存在的误读误解,还不揣谫陋,对圣旨作了一番解读。
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政权。然而不久即被清军赶出北京,最终被消灭,历史进入大清王朝。
历史波澜壮阔,风起云涌,不无悲剧。淳安人在历史潮流中,也有人卷入漩涡之中,上下沉浮。汪乔年就是其中一员。在李自成起义高潮时刻,汪乔年这位满腹才华的文人,正督学关中。不料陕西总制傅宗龙死于战事,军情紧急。汪乔年一岁三迁,竟被崇祯皇帝看中,钦命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走上了领兵打仗的道路。汪乔年临时召集人马,由陕西向河南进发,与李自成主力对决。在河南襄城,率弱兵千人奋战七昼夜,没有援兵相救,被执殉节。到清朝乾隆四十一年,钦谥忠烈。
汪乔年移孝尽忠。汪氏家族建孝友堂、忠毅坊,传承忠烈遗风。还小心保存了有关汪乔年遗物,视为家宝。这其中就包括明天启年间的圣旨。除了圣旨,还有一件传家宝--汪乔年绣像。汪氏家族将其与王徴手迹一同装裱成卷轴,在过年及晒圣旨活动时悬挂于孝友堂,以便瞻仰,寄托哀思。
关于汪乔年绣像,民国《遂安县志》在卷九杂志之“古迹”予以记载:总制汪乔年绣像,在汪家桥,汪氏子孙宝藏。同年治民王徵赞曰:济川洪才,调鼎妙手,清标九重,威震群丑,光透帘闱,春盈户牗,三多三台,泰山北斗。
除了县志记载,现存光绪十四年重刊咸丰元年刻本《明汪忠烈公文行录》则刻有同题局部画像,其中王徵祝辞有“崇正庚午”。民国汪氏宗谱有同治庚午岁重绘《年公全图》画像,与绣像相同。

据宗谱及文行录之道光十五年知县洪锡光题跋,汪乔年绣像为汪乔年之女买丝而绣,洪锡光获观后,特属工肖之。据泮塘毛家毛氏宗谱,汪乔年之女归于毛一鹭四子毛广宗,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奉旨建坊旌表,祀邑贞烈祠。绣像与王徵手迹并传。王徵与汪乔年同榜进士,陕西西安府人。以此推测,绣像为明代文物。宗谱画像中也有印鉴为“皇明顾绣”。
汪乔年绣像,与常见的单调的宗族先人肖像画不同。它将刺绣技法与画面结构有机结合,形象逼真,艺术生动。绣像以“调和鼎鼐”为主题,上有祥云紅日,屋檐翘角隐于飞云之中,以苍劲青松为背景,汪乔年坐于野外青石之上,旁有童仆煽火煮茗,两者相互顾盼,既有调鼎意韵,又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古代女性多勤纺织,学女紅。然而读书作画在女性群体中却是凤毛麟角。汪乔年、毛一鹭为明朝后期淳安风云人物,也许受家族风气影响,也许受松沪刺绣艺术影响,汪乔年之女得以接受女紅之教育,用巧手绣出父亲之像,表达了一腔孝亲敬父的爱意,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明代刺绣珍品。
淳安有八都麻绣,民间也曾有刺绣手艺流传。然而人物刺绣作品流传不可多见。汪乔年绣像,不仅是汪乔年仿真遗像,也是明朝刺绣艺术在淳安传播的物证。既有艺术价值,更有文物价值,值得保护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