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李颖:大学师生课外交流的“结冰”与“破冰”

一、大学师生课外交流的“结冰“状态前所未有令人吃惊

每一次新入学后与老师由陌生到熟悉甚至到最后互相“取笑”的过程,对于每个中小学生来说应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小学、初中、高中无不如此。但是到了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接触不再那样频繁,那种陌生感也久久不肯散去,甚至有的学生一直都没有主动迈出师生交流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迈出大学师生交流的第一步呢?这里将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法。

二、教师的成就与地位碾压了大学生的交流信心与勇气

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冰障”,主要还是由于各种外部压力造成的畏惧心理。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上的成就使其在学生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的思想引导,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定位为无知无能的小白而不敢放开束缚发言。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知识上储备少、自身阅历不足、视角略显单一浅显,所以他们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己的发言和交流有意义吗”的不自信心理,因而拒绝主动交流;

三、教师每周一课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抽离了交流的感性

大学师生之间无法做到像小学中学师生那样天天接触,所以大学生眼中老师仅仅只授课者的一个代名词,互相的认识过于片面,因而师生感觉对方有种“不真实感”,看似周周见面但彼此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模糊的距离感很容易让学生对主动找老师交流产生抵触心理。

四、师生互不熟悉不忍打扰的善举造成交流主动性双低

即使老师留下了联系方式,能主动找老师交流的学生也并不很多。一是由于需要麻烦任课老师的事情不多,二是即使有事需要联系,也会由于不知对方的时间安排而怕给对方添麻烦,又怕得到消极的反馈。总之,这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凝聚成了学生心中阻碍其主动迈出与老师交流第一步的厚厚“冰障”。

五、大学生以“提出问题”为核心多措并举开启“破冰之旅”

要想真正走上与老师交流的正轨,做好第一次交流至关重要。而这一步,重点在学生,辅助在老师。大学授课的老师不止一位,要想顺利实现第一次交流,可以选取一名自己感觉相对比较熟悉的老师;针对害怕给老师添麻烦、怕对方不耐烦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取合适的交流方式。比如老师下课后恰好没有急事,可以在下课后就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老师习惯于定时检查邮箱、检查微信之类的通信工具,完全可以在这一类通信工具上留言;对于因为学术积累不足、视角太普通而产生的拒绝主动交流心理,则可以用自我劝诫的方法,告诉自己只要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是成功,老师或许会在交流过程中引导自己看得更远。当然,我们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没有问题创造问题。我们要追求交流的“不悱不发”的效果和“豁然开朗”的感受。

六、教师以“分析问题”为核心进行多途径启发与正向激励

人际交往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师生交流也不例外。学生在终于主动交流迈出第一步后如果能得到老师积极的反馈,无疑对师生进一步交流是有很大帮助的。日常言行中传达对学生找自己交流的欢迎,学生与自己交流时以平等、关怀的态度回馈,那么阻碍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冰障必将被更快破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