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小的县城巴掌大点,位于深山峡谷底

    我国有不少城区呈带状、狭长的城市,百姓住得十分压抑。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更窄的县城,堪称是“狭窄之王”“压抑之王”,则就是镇坪县。

    镇坪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的最南端,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一脚踏三省”之称,享有“国心之县”的美誉。


    镇坪县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934亿元,比一个普通的镇还少。人均生产总值为37232元,也是很低。

    镇坪县2017年末的户籍人口为5.9335万人,常住人口为5.1599万人,比一个普通的镇还少。

    那么为何镇坪县的GDP、人均GDP那么低,人口少得可怜呢?您来看看镇坪县的县城就知道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县城,就巴掌大,堪称“中国最小的县城”,住在这,心里堵得慌。

    镇坪县山冈连绵,峰岭叠嶂,大巴山主脊横亘县境南部,南江河纵贯南北,将镇坪县切割为东西两半,形成“两山夹一谷”的地貌。也就是说,整个县城位于深山峡谷底,中间一条窄窄的河,背后就是大山,所有能搞建筑的地方几乎都盖满了房子,十分压抑。

    镇坪,位于陕西省东南部(陕西的最南端),大巴山北麓。地处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 42′--32° 13′。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本省平利县连界。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一脚踏三省”之称,鸡心岭为陕、渝、鄂交界点,也是中国版图的“自然国心”,故享有“国心之县”的美誉。

    县内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总面积1503.26平方公里。境内山冈连绵,峰岭叠嶂,大巴山主脊横亘县境南部,南江河纵贯南北,将全县切割为东西两半,形成“两山夹一谷”的地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30余座,最高峰化龙山,海拔2917.2米。最低点洪石乡阳溪口,海拔5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930米。镇坪县平均海拔1615米。

  

    镇坪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垂直差异大。高山区和低山区的季度转换相差70天以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显著特点。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56毫米,但降雨量和降水日数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丰冬欠春秋多。冬春多北风,夏秋多南风。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涝、旱、大风和冰雹,地方性和季节性表现明显。

    公元前11世纪,今镇坪地区为庸人拥有。周武王灭商,建庸国,镇坪为庸国辖地。 从此,历经各朝各代……

    明洪武三年(1370),复置平利县辖今镇坪,属四川布政使夔州府大宁州;五年(1372)改属汉中府金州。正德八年(1513),以其地“毗连三省边境,处处相通,最为险隘”,“五方杂居,易薮奸”,割平利东南境设镇坪巡检司以镇守。山谷平地,当地习惯叫坪,因名镇坪。不久废。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平利属兴安州。廿三年(1595),兴安州直隶陕西布政司。


    清初,镇坪属陕西布政使司兴安州平利县,乾隆元年(1736)设兴汉道,辖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兴安州为府。划平利县广化里东南,即秋山以南置镇坪巡检司。嘉庆五年(1800)改兴汉道为陕南兵备道。道光四年(1824)升巡检司为镇坪抚民分县,设县丞。授予审理诉讼,征解钱粮暨公文直达三司、两道等特权。

    民国2年(1913),县人呈请升县,与平利分疆治理。陕西都督张凤翙批复:设立县治,事关重大,仰候体察情况,斟酌办理。民国5年,再次请愿升县。民国8年,镇坪推举地方人士罗世安、杨少卿驻省,向军政两署请愿立县;平利组织旅省同乡极力反对,平利地方人士同时组织声援。直至民国9年始获批准。当时,省署拟以秋山为界,至金猫关以内之洪曾、八仙、百坪、百牙等四乡划归镇坪。督军公署委庞宗吉、省长公署委岚皋县知事刘仁骏为勘查划界委员。庞呈复县应升,界亦应划。刘徇平利人情,称县应升,界不应划;省长刘镇华遂据刘复定案。属陕西省汉中道。民国22年裁汉中道,设陕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嗣后改为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1月成立镇坪县人民政府,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撤镇坪县制,并入平利县,设镇坪协作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制,属陕西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

    

    对镇坪县最准确的描述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样的地方居然可以建县,要不是因为全境面积还挺大的,真应该直接降为镇,划给隔壁县。(信息源自《凤凰网》、百度)

               好友言泊远先生赠玉,高挂大堂共赏,深表谢意。


             驿路通幽处,群山护小村。辛勤耕作户,盛世不思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