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开始(八)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 五运行大论》


我们知道,中医学中存在着大量混淆不清的概念。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今人对于经文中所论述概念的原始含义和来源认识不清。第二,在于后人的轻率的发挥和臆造。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首先剔除后人的发挥和臆造出的概念,其次厘清每个概念的原始的天文和易学含义。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工作。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厘清每个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分辨清楚每个概念的时空意义,就是搞清楚它的“类象”。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这个概念的时空意义到底是什么?例如,春季,东方,这是生气的时空意义;秋季,西方,这是收气的时空意义。这就好比一个姓李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被人称呼为小李,大李和老李。生气和收气的关系,就是小李和老李的关系。

第二,我们不要将不同模型中的概念混到一起去讨论。例如,生气和长气、收气、藏气是同一模型中的一组概念。而阳气则是和阴气相提并论的另一种概念。生气和阳气的区别,就如同小李和小张一样。

第三,我们还要尤其注意阴阳和五行等概念意义的多重性。就如同不同样式的太极图表征不同意义的阴阳一样(参见前文《神秘文化漫谈之二——太极》),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前后文去分析判断。这就好比叫小张的有很多,到底是哪一个,必须搞清楚。

这三点,是我们要逐渐养成的思维习惯,也是不被纷繁复杂的各种象数模型所困惑的关键。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木色苍,所以苍天之气,也就是生气。在这段经文中,由生气进一步引出了阳气这个概念。那么,生气和阳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经过前面文章的反复论述,想必大家对生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气,春季之气,东方之气,肝气等等,都是它的类象。那么阳气呢?类象于什么?生气和阳气,是小李和老李的关系?还是小李和小张的关系呢?如果阳气是小张的话,它又是哪一个小张呢?

对于阳气,《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进一步解释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通过这个模式图,我们看到生气和阳气的联系和区别了吗?不搞清楚它们的时空意义,我们就不会理解所谓“因时之序”的真正含义。

“阳气者,若天与日。”《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与“阴气”并论,类象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形成的昼夜变化。昼为阳,夜为阴,所以经文中以平旦、日中和日西作为三个时空点位。从平旦到日西,类象于阳气,从日西到平旦,类象于阴气。

在这里我们看到,生气与阳气的概念都来源于天文,是同一圜道中不同的类象和模型。将这些概念的时空意义搞清楚,我们还会把两者相混淆吗?

《生气通天论》依据”天人相应“,从”生气“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类象“入手,强调人体之气与天地相通。进而从昼夜阴阳的类象中,引出”阳气“的概念,重点阐发人体”阳气“的功能和作用。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如果不明白”阳气“的时空意义,阅读经文,就会觉得古人写文章毫无条理,一会儿是“阳气”,一会儿是“天”和“日”,一会是“卫外“,一会儿又将阴阳的关系,让人摸不清头脑。明白了这些概念的时空意义,再来阅读经文,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的脉络,如绳穿珠,一贯而下。

这中间的绳子,就是天文和易学。

(未特别注明,所发文章皆属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