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怀不乱”故事的真伪

一个上千年的谎言:柳下惠真的坐怀不乱?
2017-05-09 15:20·趣历史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年时代的不如青年时代的记得牢靠。正如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刚转身而去的时候,衣服、头发以至鞋子,都清清楚楚在你眼里,走得越远,背影越模糊,到了视界的尽头,只剩下一个黑点,最终全部消失,无影无踪。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则恰好相反,越古老的越清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一个极典型的注脚。

网络配图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昔者,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壊,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户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學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首先,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

我们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

其次,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

大家知道,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找当时人不可能,谁不了解谁啊?于是,就只好乞灵于古代,而让这神经病一般的行为附丽到谁身上好?春秋时的柳下惠是合适人选。一、年代久远,谁也无法考证。二、他曾经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发生了这样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据此推断,坐怀不乱只不过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丽的谎言,是为了某种观念服务而派生的神话!

浮名宁愿相信坐怀不乱的另一种解释:某年夏,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刚踏进门槛,忽见一裸女正在里面拧衣,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而不是猴急地冲上前去强行云雨之事。

可是这样的故事表现的仅仅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无关。如果这就伟大了,那么,满世界的人都伟大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的绝大多人在海滨浴场,见多了一丝不挂的裸女,没见谁会奋勇上前,学襄王赴巫山云雨之会。

柳下惠“坐怀不乱”故事的演绎过程

 
 和圣柳下惠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今山东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孔子尊为圣人。

后人对柳下惠了解最多的不是他的政治主张及思想,而是关于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对于这一则故事,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评说,有赞美,也有怀疑。让我们从这一则故事的演绎过程探求其真相。

和圣柳下惠博读经书

为了减少个人主观思想的影响,本文以史书原始记载,列举故事的前后演变过程:

“坐怀不乱”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在柳下惠死亡三百年之后简捷地描述了这一故事,用白话文讲:柳下惠用自己的衣服裹住一名无家可归的女子,而不被人猜疑他行为不轨,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道德素养。其中没有时间、地点等等。

 坐怀不乱画

在荀子死亡三十年后的西汉初年,由推广《诗经》的毛亨在对《诗·小雅·巷伯》中"成是南箕"这句话进行的注解时提到柳下惠: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壊,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栁下恵之可。”这一则故事可以简单描述为:鲁国一名男子独处一室,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遇到邻家女求宿,却没有同意。女子用柳下惠以身体为女子取暖而不被人怀疑其行为不端的故事想说服这位鲁男子,仍然被拒绝。从而间接地提到柳下惠“坐怀不乱”。

柳下惠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

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卷上)的记载:“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胡炳文在柳下惠死亡两千年后将“坐怀不乱”的故事进一步细化。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展氏族谱

清朝乾隆年间、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及民国五年(1916)、1954年所修五部《展氏族谱》,对展氏先祖柳下惠即展禽,该族谱记载道:“桓公十六年乙酉,和圣,年二十五岁,六月十八日,尝独行至瑕邱城东坡野,遇雨持盖坐,有少妇文曲英氏,四顾无避雨处,招之同坐。妇不得已,坐于怀间,惠毫不为意。其介如此,廉非止廉,于财也必更廉于女色,是以清廉风闻。廉顽起懦,为百世之师也。”可以看出,在柳下惠死亡两千五百年后,“坐怀不乱”的故事才从其族谱中得以最为详细的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都清清楚楚,只是把有些记载中的大寒改为雨天。

和圣故里

无论“坐怀不乱”故事是真是假,我们都不怀疑柳下惠个人清纯的道德素养及其荣辱不惊的思想境界。

柳下惠[liǔ xià huì]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新泰柳里)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其墓在山东泰安柳里村北。

1人物生平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后裔播迁四方,其后人聚居的地方,多有其庙祀,往往被附会成其故里。如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载:今利辛县展沟镇柳林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柳林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1]

姬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年),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2典籍记载

柳下惠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记载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记载

柳下惠故里牌坊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时下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诗经记载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当代,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纯正蒙求记载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3其他记载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新泰之柳里以北。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4成就荣誉

圣人节操

故事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8]
版本一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版本二
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其它功绩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5后世评价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9]
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性为人正直、意志坚强之外,另一个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

6考古相关

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石碑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通石碑最早是自己1976年带人从已经废弃的“和圣祠”旧址拉到旁边一个小桥上当成了桥板。2008年9月20日自己又带人费了很多气力从小桥上卸下来,拉到了家中暂时保管。由于石碑太沉,又被踩踏了几十年,已经裂为三块,但没有缺少,很完整。而且幸亏当时作为桥板时碑面朝下,没有磨损字迹。 石碑就平放在展昭臣家的院子里,高约2米,宽0.8米,中间竖排的几个大字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右侧上方字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贺万祚”,左侧小字为“文林郎知费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陆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尔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元书丹镌字匠程起元”。 展昭臣还说,在村里还有两通石碑也和“和圣祠”有关。说着,他带着记者一行来到村子中央,在路边倒卧着一通石碑,大小和上面那通差不多,上面的字迹为“重修和圣祠堂”,为“乾隆二十五年立”,碑帽上刻有精美的云纹,中间有“皇清”两个字。在这通石碑斜对面一个院子的最里面,同样倒卧着一通石碑,上面的内容是“重修始祖和圣祠堂碑记”,落款为“大清咸丰留念岁次丙辰阳日六十九代孙展瑞麟”。《碑记》的字迹有些漫漶,有的已经认不出来,大意是重修祠堂的经过。据介绍,这通石碑也是2008年拉到这里的,祠堂的旧址就离这里不远。展昭臣又带记者来到祠堂旧址,这里还残留着一座土坯房子的残垣断壁。展昭臣对记者说,祠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拆除了,后来上面盖了住房,被废弃了。镇和村里想重新修建“和圣祠”,并扩大面积,扩充文化内容,将其整体建成一座“和圣公园”。[10]

族谱

除这通石碑,村里还藏有《展氏族谱》。是一套1954年影印版的线装本,第一册为总谱,第二册前面有柳下惠绣像,上面标明为“和圣祠孥神像图”。正文第一页第一行写着:“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孝直镇文化站站长何鹰对这套《展氏族谱》非常有研究,他告诉记者,这套族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柳下惠原名叫展获,字季或者禽,因食邑柳下、谥号为惠,被后世人称为柳下惠。除了这套1954年影印版,村里还藏有清乾隆时期的一册手抄本,以及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光绪十八年(1892)和民国五年(1916)所修的三部《展氏族谱》,这几部族谱都拿到外面去修整和进行续谱了,没在村里。他就此强调,通过这几部族谱和“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可以充分证明展洼村就是柳下惠故里。
展洼村是一个大自然村,后来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就被分为了前洼村、中洼村和后洼村3个自然村。这几个村子的村民大都姓展,而且以此为中心,周围多个县的10多个村中都有姓展的村民,人口达15000多人。而这些姓展的村民都是展获也就是柳下惠的后代。[11]

柳下惠坐怀不乱?—个千年的莫大谎言

2007年10月24日11:41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年时代的不如青年时代的记得牢靠。正如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刚转身而去的时候,衣服、头发以至鞋子,都清清楚楚在你眼里,走得越远,背影越模糊,到了视界的尽头,只剩下一个黑点,最终全部消失,无影无踪。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则恰好相反,越古老的越清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一个极典型的注脚。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詩故訓傳·巷伯》云:

  昔者,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壊,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户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學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首先,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

  我们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

  其次,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

  大家知道,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找当时人不可能,谁不了解谁啊?于是,就只好乞灵于古代,而让这神经病一般的行为附丽到谁身上好?春秋时的柳下惠是合适人选。一、年代久远,谁也无法考证。二、他曾经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发生了这样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据此推断,坐怀不乱只不过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丽的谎言,是为了某种观念服务而派生的神话!

  浮名宁愿相信坐怀不乱的另一种解释:某年夏,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刚踏进门槛,忽见一裸女正在里面拧衣,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而不是猴急地冲上前去强行云雨之事。

  可是这样的故事表现的仅仅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无关。如果这就伟大了,那么,满世界的人都伟大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的绝大多人在海滨浴场,见多了一丝不挂的裸女,没见谁会奋勇上前,学襄王赴巫山云雨之会。

历史上关于坐怀不乱的故事有哪些?

一说坐怀不乱,人们就会想到柳下惠。柳下惠坐怀不乱成了千古佳话,为了陪衬柳下惠,书上又说盗跖是柳下惠的亲弟弟,这越发教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

现在我来谈一个真实的现代版的坐怀不乱故事。我有一个姓申的忘年老友,论年龄应该是我的师长了。1951年,他被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招录干部考试录取了,参加了西北的开发建设。由于有知识,工作积极,他以干部学员考入兰州民族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了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后来他以省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到甘南藏族地区工作。为了工作上的方便组织给他配了一个翻译,这个翻译是个藏族姑娘,这个姑娘叫卓玛草,年青漂亮,性格泼辣奔放。有一天,他写了这一段落的工作汇报,让卓玛草骑马送交上级。夜里九点多了,还不见卓玛草回来,伏在桌上写材料的老申厂感觉不对,要出问题了。老申赶紧骑上马带了枪去接。果然两条恶狼堵住了卓玛草,那恶狼瞪着绿瑩瑩的眼睛张牙舞爪,骑在马上的卓玛草吓得直哭。老申赶过去'’砰砰'’两枪,赶走了恶狼。他接着卓玛草回到了驻地,进了屋卓玛草已经瘫软了,他倒了一杯水安顿着卓玛草的情绪。回过神的卓玛草一个拥抱紧紧搂住他不放。抽泣着说:'’申哥,我这条命是你给的,我这人也全是你的了。'’老申说:'’姑娘,你是我的翻译,负责你的安全是我的责任。幸亏今晚没有出事,不然我还真没法向组织交代。'’姑娘抱住就是不放人,用脸贴着他的脸颊说:'’申哥,你只是比我大了五六岁,我们挺般配的,我们结婚吧!这样工作也方便。'’老申说:'’姑娘,你冷静一点,我们有工作纪律,更有民族政策,你也知道我在家结婚了,而且有了一个孩子。'’老申慢慢地撕开了拥抱着姑娘,拉开房门走了。

卓玛草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追求,又一次,他们俩人划着小船要到姑娘的家里去,在船上卓玛草说:'’真是缘分,看我们象一对夫妻。今天到家,我就要对父母宣布了,你就是我的未婚夫,男朋友。'’

到了姑娘家里,姑娘果真对父母说这是她的男朋友,她想以此要挟老申。老申认真地对她的父母说:'’老人家,你们不要听妹子胡说,我老家已经有了老婆孩子,我们大家还是留神着给妹子找个最合适的对象吧!'’后来,那段工作结束了,要回兰州了,卓玛草还是含着眼泪深情依依地送别了他。

两年后,卓玛草到兰州来看他了,这次卓玛草带着自已的新婚丈夫——一个中学教师。他们畅叙友情,皆大欢喜。

多年后,老申变成了申老,但他坐怀不乱的美好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郑非梦妙文 08-19 18:57

关于坐怀不乱的故事人们第一印象会首先想起柳下惠,但很少人知道宋太祖也是一位不近女色刚正不阿的好汉。自宋太祖始宋朝历代皇帝都不贪图美色,宋徽宗倒是贪恋美色甚至挖地道跟京城名妓李师师幽会结果他亡国了。

赵匡胤年轻时跟梁山好汉差不多,力大无穷,喜欢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一次赵匡胤因病暂住其叔父赵景清在太原的道观之中。偶然的机会赵匡胤发现降魔殿内有女子啼哭之声。

赵匡胤质问叔父道观中因何会有女人?赵景清道明缘由,原来这个女子是被两个响马寄顿于此,赵景清不敢得罪响马于是将女子锁在殿内。赵匡胤性如烈火,打开殿门见那女子果然生的风流美貌堪比西子。

原来女子也姓赵字京娘,年方十七岁。因跟随父亲到庙里还愿的时候路遇两个响马,响马见京娘美貌就将其掳走。两个响马都想跟京娘成亲于是争执不休,后来两个响马达成协议先将京娘暂存在道观,等再抓一个女子来一块成亲。

赵匡胤同情赵京娘决定千里护送京娘回老家蒲州。赵景清觉得赵匡胤这么做不太好,因为古代讲究男女坐不同席,食不共器。这孤男寡女千里一路同行恐遭人议论,赵匡胤于是跟赵京娘结为兄妹。

俩人启程上路,赵京娘骑马,赵匡胤则跨了腰刀手持浑铁杆棒迈开大步,千里步行进行护送。这一路上赵匡胤棒打强人贼寇保护京娘的安全。天长日久京娘觉得自己无以回报就想以身相许,一路上京娘多次试探赵匡胤,将身依偎,挽颈勾肩,万般旖旎。赵匡胤生性刚直全然不以为意。

眼看临近家乡,赵京娘觉得再不向赵匡胤表达心迹恐怕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她委婉的向赵匡胤提出了以身相许的意愿,没想到赵匡胤严词拒绝,赵匡胤自称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让赵京娘休得狂言。

赵京娘闻听此言羞惭满面,但是她还是不死心接着又提以身报恩的话,赵匡胤大怒说赵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一生正直不是邪佞之徒。警告赵京娘如果邪心不息自己就不再管她了。

赵京娘被赵匡胤误会,羞愧的无地自容。到了家,赵京娘的父母见女儿跟一个大汉一块来的就以为俩人必有私情。在席间再一次提出招赵匡胤为婿的想法,赵匡胤火冒三丈怒斥京娘父亲老匹夫,自己为义气而来却受侮辱,自己倘若想跟京娘成亲半路上就已经成了何必等到现在。

京娘是无比汗颜,一时想不开到了夜间竟然悬梁自尽了。赵匡胤当皇帝后封京娘为贞义夫人!

坐怀不乱难啊,如果一个美人坐在你的腿上,能够克制欲望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但是少归少,还是有的。我来给朋友们介绍几位。

第四当属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只为一诺,想一想千里的路程,需要住宿,需要聊天,可是赵匡胤却能顶住诱惑,确实不易。

第三当属行者武松

想当初潘金莲想诱惑武松的时候,武松也是当场拒绝,没有被美色所迷惑。当潘金莲与西门庆勾结杀了武大郎以后,武松没有手软,最后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为武大郎报仇雪恨!

第二当属赵云赵子龙

赵云攻占桂阳后,与桂阳太守赵范结为异性兄弟,但是桂阳太守赵范想把自己的嫂子许配给赵云,赵云当场翻脸,可以说是坐怀不乱的典范,但是相比柳下惠还是差一点。

第一当属柳下惠

鲁国的贤士柳下惠让一无家可归的女子坐在自己的怀中取暖,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堪称贤人第一位。“坐怀不乱”由此而来。

柳下惠,赵匡胤,都是坐怀不乱的典范。关公更是了得,十二美女也不胡来,一心夜读春秋。唐僧也行,可惜女儿国动了凡心。我佛如来当然不会。剩下的真人,恐怕就只有我啦!

今天就分享道家名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