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清醒的难度
这几天,北京的冷是无法忽视的,用孩子的话说:“我已经受够了!”
今早走在路上,周围一片萧肃之感,前几天还是金黄一片的银杏树,如今只剩下枝干坚挺地刺向苍穹.
路上行人衣着也伴随着季节,收起了五光十色,变成眼影盘里的大地色系.
这样的北京,跟时髦无关,却让我头一次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
到了这个年纪,发现倘若一切没有变化,就是最好的生活.

每天女儿早起都说头晕,走到路上却开始精神焕发,我想,这股寒冷起了作用。
我开始思考如何保持清醒这件事情.
首先,需要外部刺激,
其次,需要保持对刺激的敏感觉知。
最后,清醒还需要“勇气”来回护。
外部刺激,需要看多一些书,多走一些路,多认识一些人,多听一些意见.
觉知,首先需要保持自我系统的开放性,如果思想也有无数毛孔的话,一定要时时做扩张运动,如果总是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很多东西也都自动折返了,如此对个体依旧形成不了刺激。
觉知,首先需要观察力,我觉得摄影是锻炼观察力的一个好路径,将平常发散的眼神聚焦到小小的取景器上,世界就真正是你的世界了.
你可以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有时候拍全景,有时候来特写,有时候将背景模糊,有时候又将主体模糊。
当你拍得够多了,这种“摄影眼”又会与你的生活之眼合二为一,如此你的世界将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当然,推而广之,画画也是可以的,但是它难以进入,而摄影,你只需要拿起相机就可以.
还有一类人,保持觉知的方式是远离人群,扎根自然,古代隐士哲人,大多如此,他们喜欢独处,享受孤独,或者说是享受思索带来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
我们大多数人,依旧难免要在尘世中挣扎,也做不到绝对的深居简出,那么至少,要每天给自己哪怕一刻钟的时间,安静在自我的世界中。
至于勇气,一个没有勇气却自称自己清醒的人,顶多算是完成了头脑游戏,外在表现却并没有任何清醒的迹象,他依旧是混沌世界里的一员。
保持清醒很难,但它值得我们去追寻吗?
我想是的,对每个人都是需要的。
我想,保持清醒也是一种权利,一种不被轻易诱惑、不被蛊惑的权利,一种真实活着的权利。
清醒也会有幻象,有的人过于看重自己,于是开始觉得只有自己清醒,别人都浑噩,其实没准自己才是陷入了别人编织的更大的浑噩之中,有时候是不明真相,有时候是不愿面对真相。
清醒与麻醉,原本也是一体啊。

图片转发杨阳同学拍摄的西藏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