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谁造成了孩子的叛逆?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初二不喜欢读书背书,老师经常打电话,我们也经常跟他沟通但都无效,喜欢玩游戏。之前总是因为玩手机吵架,摔了很多手机,不服从管教,出言伤人甚至有时候还动手,自己做错事情总有理由怪到别人身上,每天脾气暴躁不容他人多说一句关于他的不好,电脑和游戏就是他的逆鳞,要是触碰到必会吵架动手,一家人都烦心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他?
明镜解析……
一个现象的出现一定有它的成因,只不过我们需要明白找到这个成因之后该怎么做?如果不能从成因当中找到有效的方法,那么,这个成因就会造成更多的内疚和悔恨,不如不知道。然而,一般我们碰到一个问题就会去寻求成因,只是习惯性地这样操作,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可能不知道有什么用,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接下来该怎么做可能会比找出成因更有利于改变效果。而且,有时候我们知道成因也不愿意面对,选择了逃避,毕竟是过去的事儿,再怎么分析也只能是对“过去”做事情,但不能真正地回到过去,也许,这样是很多人不愿意找出成因的理由。其实,无论着眼于过去的成因还是当下的解决,只要对改变现状有帮助,都可以尝试,而可能性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从而让事情的结果有了转机。
对于孩子为什么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细数成因无非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直接指向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当父母彼此的关系疏离的时候,孩子就会用父母不认同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做,父母才会重新专注同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躲不掉的,孩子用牺牲自己学业的方式来维持父母的关系,感动而单纯的行为,但父母是否能理解到这个层面呢?父母一般都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越是这样以为,孩子就越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让父母“梦想成真”,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也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就不符合影响力的规律了。如果知道这个情况,父母是否可以转念多想正向的方面呢?孩子不服管教是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证明自己可以、自己能行、自己很牛,只是能力方面或许欠缺,但孩子至少不愿随波逐流,只不过他选择的方式(打游戏、搭帮结伙、逃学)是不合理的,但因为认知的局限,他能想到和做到的也只有这些,换成成年人就不会这样做了,所以青少年还是孩子,他们的心智比成人的心智还是相差甚远的,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但是,相处的方式和对待的态度要以尊重为前提,因为,此时的孩子并不认同父母把他们当小孩,理由就是他们比小学生要成熟些,仅此而已。那么,要是父母在这个方面和孩子较真就是推动矛盾升级,而不是弱化冲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既然孩子选择的方式不是理智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不能是管教了(理性部分),而是需要放下教条,身教先行,以身感化,才有可能带领孩子回归正轨。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但也是一个社交平台,孩子在这个平台上不只是学习知识,也要通过学校生活来实践自己从学校和家庭学到的东西是怎样的效果。每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也各不相同,学习管理设置也有区别,那么,孩子是否服从也就因人而异了。用案例的孩子来说,现在对学校的老师以及学校的学习很抵触,暂时就不可以再去激化孩子这方面的矛盾。学校可以做的就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来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而不是用校规来要求孩子,父母的强制打压更无法让孩子妥协,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弯车道,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遇到,但是父母处理不当,老师沟通缺失就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坏孩子”“差等生”,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却有了很大的偏差,当这些标签贴上以后,这个孩子所经历的一切也跟着这个标签不断地进化,直到合而为一。如果要改善,只有撕掉这个标签,再重新贴上正向的标签,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谁贴的谁去撕,还要获得孩子的信任,无限的耐心,这才是一个重塑的过程。
另外有个特殊情况就需要注意,像案主描述的孩子这个状况需要做全方面身心健康检查,如果是属于行为矫正范畴的,就需要先从行为矫正开始,此时任何的疏导都是无效的,需要从强化隔离行为习惯来阻断孩子的不正常行为,再进行心理疏导才会有效果,此时的孩子对于父母及周围的任何人都是排斥和抵触的,过度敏感会让孩子过度的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沟通,从而形成自私自利,情感冷漠,行为异常的现象,用对待普通人的方法是很难纠正的,不但帮不到孩子,还可能摧毁了一个家庭,所以,要密切关注孩子时时刻刻的状态,不可马虎!
总结,青少年的人格是多重而灵动的,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个特性的话,一味地压制或者放纵,就会促成孩子变成“霸王”。当今的家庭物质条件都不错,很容易轻松地满足孩子一般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就省去了付出的过程,当然,这也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所以,能够坚持家风朴实,对于孩子来说才会避免形成安乐享受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