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阴阳(3):阴阳学说在经方医学中的应用(举例)/经方辨治基本概念07/经方中医研习笔记(七)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研究的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原理,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和根本法则,是中国古代传统科学的基础和根源。
“阴阳学说”表达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对宇宙万事万象的最基础而又最根本的科学分类方法。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两个方面,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分类概括。如:上下、左右、水火、昼夜、冬夏、男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腹背、脏腑、气血、气味、营卫等。
阴阳学说在经方医学中的应用(凡举5例)
“阴阳学说”是经方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明晰阴阳原理和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经方医学的原理和精髓。
1.疾病分类
(1)所有疾病,据阴阳分为:外感病、内伤病。
张仲景《金匮要略》和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都提出病因有三种: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究其实,据阴阳两分法,这三种病因,可以概括为外因、内因两类。即:一切致病因素,可分外因、内因两种;外因阳也,内因阴也。
外因包括:风、寒、湿、暍(yē,热)四种外感病邪;直接由皮肤肌表而入的疫疠之邪(也属外感病邪);古人所说“不内外因”中的外伤(跌打损伤、金创伤、虫毒等)。
内因包括:情志因素;由口而入、见于里证和由血液、房室传播而见于半表里证的疫疠之邪;古人所说“不内外因”中的饮食失宜、劳倦过度。
(2)对外感病病因,经方医学直接表述为“发于阳”“发于阴”两种:
《伤寒论》宋本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外感病,出现恶寒症状,若发热,为发于阳位,太阳外感;若不发热(或微微发热、低热),为发于阴位,少阴外感。
2.病位区分
阴、太极中气(居于阴阳之间的半分化状态)、阳,是阴阳学说中的“三才”理论。依据“三才”理论,病位分为表、半表里、里。表、半表里、里再各细分阴阳,就是阴阳学说中的“六爻模式”的应用,成为六个病位:表阴、表阳,半表里阴、半表里阳;里阴、里阳;
其中,病位在表阴、表阳分别为少阴病、太阳病,病位在半表里阴、半表里阳分别为厥阴病、少阳病,病位在里阴、里阳分别为太阴病、阳明病,合称“六纲”病。
显然,经方医学对疾病的“六纲”定位,源于阴阳学说中的“三阴三阳”。
3.病理分析
依据阴阳学说,经方医学的病理分析,最重要的是辨别寒热,其次是虚实。寒为阴,热为阳;虚为阴,实为阳。
4.辨证
在寒热病理分析基础上,依据阴阳学说中的“五行”理论,将所有证候辨析为“五证”:热燥证、温烦证、寒饮证、凉滞证、痞证。
“五证”,建立在“阴阳学说”的“五行”理论基础之上。
热燥证、温烦证为阳证,寒饮证、凉滞证为阴证,痞证为太极中气的半阴阳证。
“五证”,建立在“阴阳学说”的“五行”理论基础之上。
5.脉法
经方医学,使用的是阴阳脉法。
阴阳脉法,以阴阳分之,太过脉为阳脉,不及脉为阴脉。跳动有力或粗大就是太过,跳动无力或细弱就是不及。
阳脉包括浮脉、实脉、数脉等,阴脉包括沉脉、虚脉、迟脉等。——这六种脉象,是所有脉象的六大总纲。
浮脉多主病在表,沉脉多主病在里;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虚脉多主虚证,正气不足,实脉多主实证,邪气亢盛。
这样,对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就有了基本的判别。
存歌壮怀曰:
巍乎哉
阴阳之学说兮,
类分解说之科学
经方之医学兮,
原乃夯基于是乎
此阴阳学说卓有大意兮
实蕴经方医学之原理与精髓乎
此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也
旧历辛丑四月十九
上午妻与初二男孩讲论地理毕也
余去文化路书店
田园荒疏久矣
身癯心枯久矣
下午妻制蓝色女裤一件
晚食豌豆荚油焖虾
洋葱樱桃火烧米粥
米粥无益乎
牛奶有益乎
妻昨晚烙发面火烧24只
一日作此篇毕也
乃作短歌云:
采采卷耳兮
不盈浅筐乎
海风有意乎
月满南楼乎
内外澄明乎
宁为彷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