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解读:大小柴胡的论证和探究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首先柴胡证,不是专为小柴胡汤而设,小柴胡汤可有柴胡证,大柴胡汤也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自然都有。那么条文中“一证便是”,这一证自然不能说成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中的四大主症之一了。

柴胡

我们说小柴胡汤适用于有“血弱气尽”的柴胡、黄芩证患者,所以我们只需要抽丝剥茧一般,把其他药物治疗的证候剥离出去,剩下的就是柴胡、黄芩证了。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外的诸多或见症,使用方剂的加减用药,小柴胡汤仅有柴胡、甘草没有被去掉过。这样来看似乎四大主症就好像是柴胡与甘草的适用症了。再看103条大柴胡汤,症状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烦、呕症状可以归于四大主症中的心烦喜呕,“心下急”是新出来的症状,至少我们不能确定它就是柴胡证,大柴胡汤显然不是针对“血弱气尽”的人,连甘草也给去了。如果说大柴胡汤也是柴胡汤证的一个加减法,那么似乎柴胡汤就剩下柴胡一味药了。

这样一来,柴胡这味药本身就应该可以治疗四大主症了。是这样的吗?

这四大主症中,张仲景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胸胁苦满是因为正邪结于此;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是因为正邪纷争所致;呕是因为邪气冲击所致。这些症状都和邪气进入,结于胁下相关。那么可以认为,柴胡的作用是解除集结于胁下的邪气。《神农本草经》言柴胡“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中可以看出柴胡主祛除邪气是不用多说的,但是《神农本草经》说是心腹、肠胃中结气,比起胁下位置显然要更广一些。这样一来大柴胡汤的“心下急”也就很好理解了,“心下急”当然也是柴胡证的一种。只是这些症状必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所谓的“结气”在心腹、胃肠中,结是“邪结”,气是“正气”,“结气”是邪气与正气抟结。这样的话,我们的柴胡证,其实就不会只局限在那四大主症了。

如果邪气与正气没有抟结,会是什么样呢?

答案在《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首先正气,正常情况下是由上往下走,由内往外出的,因为被邪结住,而不能下走、外出。所以应用小柴胡汤时,有一句原文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服用后,邪气结除,正气也就是津液得以下归、外出,所以胃气和,汗出愈。这里张仲景说的是出现呕而发热的柴胡汤证,本来用柴胡汤就可以祛除邪气,使结于邪气之内的正气得以解围。反而用其他的药泻下,一部分邪气被泄下去了,正气也必然也受累。如果说之后还有一部分柴胡证,即下后还有一部分正气被邪气困结住,还可以用柴胡汤,只不过用完药后,邪气经柴胡祛除,阳气得到药物的资助,但也是勉为其难,会出现战汗那种情况。如果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情况,那是正气与邪气抟结后,经过泻下药的作用,导致进一步阳气内陷,阳气与邪气混作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时候就是结胸了,柴胡的作用已经鞭长莫及了。如果仅仅是心下痞满,却不疼痛,那是因为泻下药使抟结正气的邪气大半陷了下去,而正气也因此受累变得散漫不收了,虚弱的正气弥漫在中焦这块地方,残存的邪气阻碍着这团正气(津液)下归外出,所以叫痞,跟《易经》否卦,“天地否,乾上坤下”,上下没有沟通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正气虽然没有被邪给结住,但是却因为邪气而不能下归外出。这时候张仲景明确地告诉我们,“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治疗。

总的来说,我们的柴胡症,是什么呢,我想领悟到了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就不难理解了。

(0)

相关推荐

  • ​二十一、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原文97前段 [郑论] 按此条指气血虚弱而言,正虚则外邪得以乘虚而入,邪正相攻,结于胁下,往来寒热,默 ...

  • 中医角度解读各种失眠症

    失眠在现代人群中并不少见,有的人熬夜过头失眠,有的人焦虑难以入睡,有的人则是长期失眠习以为常.一天24小时,每天充足的睡眠能够保证第二天的精神气爽,失眠不仅能影响人的心情和精神,还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 ...

  • 中医角度解读神疲乏力的病因

    当代人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也大,经常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很多人有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的症状.一般来说人体乏累,经过短暂的休息是可以调整过来的,但如果发现自己长期精神疲惫,身体乏力,经过休息后 ...

  • 中医角度解读神疲乏力的病因【一点资讯】

    当代人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也大,经常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很多人有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的症状.一般来说人体乏累,经过短暂的休息是可以调整过来的,但如果发现自己长期精神疲惫,身体乏力,经过休息后 ...

  • 李可如何从中医角度解读“高血压”(深度好文)

    [导读] 高血压病的危害世人皆知,但在中医眼里,绝不是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治之症,只能终身服药'.名医李可老先生的几句话便点清了高血压反映的机体状态究竟是什么:有积滞.非常精辟! 刘力红教授 ...

  • 储真真教授:从中医角度解读肿瘤

    肿瘤其实算是西医的一种名称,现代医学命名原则是根据组织发生来源确定良性与恶性,肿瘤发生某部位或是某些组织也就称某肿瘤.比如脂肪组织发生瘤,也称为脂肪瘤,血管组织发生瘤,也称血管瘤,有海绵状血管瘤,也称 ...

  • 中医角度解读近视眼的防治

    中医认为近视是肝血肾精不足引起,并伴随淤血和经络不通所致,中医强调早日治疗,西医则鼓吹早日佩戴眼睛.近视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辨别好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眼对眼睛视力的修复很重要.绝大多数孩子的近视发生在儿 ...

  • 从中医角度解读多糖!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称为本草 最早可溯源到"神农尝百草" 源远流传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素问·宣明五气篇& ...

  • 中医角度解读散瞳

    在中医来说,眼睛反应了我们的五脏六腑的状态,今天就分享一下在中医角度解读散瞳

  • 中医角度如何解读重症肌无力

    提起重症肌无力,往往因其名字中有"重症"二字,让人们深以为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甚至不可治疗. 虽然重症肌无力发展到后期确实危及生命,但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初期就能发现,如果早期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