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待时而动,关系着能否走顺走运自己的前程(二)
第三,一年四时、每天十二个时辰的特点

一年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篇章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它把一年四时或四季叫做四气调神,把四时与神联系,四时如何与神相联系,怎么样去联系,是一个奥秘,它包含了非常深厚的含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这个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它们的特点简单讲,就是春生、夏生、秋收、冬藏。它们分别的含义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蕴藏。
再简单说,人在春天时,就得朝气蓬勃;人在夏天时,就得斗志昂扬;人在秋天时,就得收敛静气;人在冬天时,就得闭藏守真。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蕴含着这样的时的特点,都莫不如此,都蕴含着这种时的规律。
每天十二个时辰也如此。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这就是一日有四时,一日有四季。
人与时主动相应非常重要。我们以睡眠为例子,我们中国文化特别讲究要睡“子时觉”。
《黄帝内经》说:“夜半后而为阴衰”。这里的“夜半”就是指子时,也就是指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子时前是阴气最终达到极点的时刻,过了子时以后,一阳气升,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此相适应,人体这个最需安静,生命在这个时候最宜入眠。
从经脉角度说,子时气血会流注到胆经,阳气开始生发,而睡眠就成了养护阳气最好的方法。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如果在这个时候熬夜,就会将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消耗掉,这对人体是极为有害的。
根据同像原理,一天的子时就相当于四季中的“冬至日”。冬至一阳生,这时候,一定要让人体收藏起来,顺应四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身心健康。
第四,我们看看曾国藩如何在时代的“大变局”中审时度势,抓住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机会,成就了自己。

有人讲,是太平天国起义成就了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功绩,成为历史上一个“完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变局”,善于从危难中把握机会的人。
曾国藩当时生活的时代,恰逢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占岳州、取武昌、下南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大有席卷全国之势,让清朝政府惊心不已。
正当此时,在家守制的曾国藩把握住了历史的时机,趁势而起,不仅练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团练劲旅,也让自己立下平定天下的首功。
特别是在江南大营溃破后,大变之中,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不仅使湘军摆脱了从属的地位,一跃而成为追剿太平天国军的主力,也使曾国藩在官场上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权力:成为总督两江。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害的人,也是最善于随机应变、进退权宜的人。因为他们明白,越是“变局”之中越是蕴藏着无限的时机。因而,即使自己身陷危局,也会从容应对,抓住时机,最终成就自己。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