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张红梅】穿针引线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40

穿针引线

文/张红梅

姑娘高三了,明年就十八岁了。昨天周末回到家,晚上换上睡衣跑到我的卧室聊天。我看到她的衣服上有个扣子掉了,左肩还有一点开线,就说你一个大姑娘家的扣子不扣齐,肩上还露着肉,你自己不感到难为情吗,你不冷呀,赶紧穿个针缝一下。她说,我不会缝呀,再说了,这样开着也没人看,而且这样也凉快呀。已经立冬了,还给我说凉快,狡辩。
哎,现在的孩子,新买的袜子穿一次漏了脚指头就扔掉了,没有几个会缝补的。我就想借机会做个家务教育,就说,我给你缝,你也跟着学一下,但你必须给我的针穿上线,妈最近眼有点花了。她说可以呀,穿个针五十元。小财迷,掉钱眼了。我给你缝衣服还得给你钱,这什么逻辑呀。我不给你缝了,你自己缝吧。她说,你不缝就不缝,我自己拿到门口的小铺子去缝。我说,大半夜的人家早就关门了,你要自己学着一点技巧,自己的裤子袜子烂了就自己缝两针。以后你到外地去上学或者工作了,如果夏季要穿衬衫制服,扣子掉了,你不能咧着怀去上学或上班吧。
女儿嘴上虽然反抗者,但还是拿来了针线盒,睡衣是天蓝色的,她直接拿了白线就准备穿针。我说,缝缝补补免不了会露出一点线,你一定要选颜色接近你要缝补衣服的同色系,这样即使露出一点也看不明显,修补毕竟是修补。我嘴上一边说着娃,一边也在反思自己,平时也没给她教过这些,孩子缺了一点生活自理的常识。
记得我像姑娘这么大时早就跟着姐姐学会绣鞋垫了。那时绣花多是绣鞋垫,首先要把花样拿笔描画在布上,绣鞋垫不用绣花绷框,相对简单一些,有针有线即可,就如同现在的十字绣一样按照花样用各种花花绿绿丝线填补花样就行。绣花就比较麻烦,首先工具上多了绣花棚框,绣花绷框把画好样稿的纯色绣布绷紧,避免绣出的花不平整,而且绣花针法也比价麻烦。我也就是看着妈妈、姐姐和大嫂绣过。绣花,首先要选花样,小时候多是牡丹花开,鸳鸯戏水等象征富贵吉祥,美好爱情的。我看见过妈妈从村里手巧的妇女哪讨来剪好的图案,贴在枕套上,作为绣花底样。也看到过姐姐用笔画过,大嫂手巧几乎不用底样,直接照着别人的图案绣。刺绣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画理,同时,还要坐的住,心细。
穿针时,姑娘从针孔中几次都没有穿过去,最后还是用了穿针器穿上的。现在的孩子视力普遍都不行了,昨天又去配了一副眼镜视力下降了50度,这视力真是一件让人忧愁的事情,都是电子产品惹的货。我十几岁,姐姐绣花时,因为花色多,就要多穿几个针,好多个颜色,不停的换针,我的任务就是一会穿绿色线,一会穿红色线,我的视力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1.5的。后来妈妈眼睛花了,一般穿针的活都会喊我一声。每次穿完针,妈妈都叮咛我一句,不要打结。她说穿针线的人和用针线的人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不要打结,打结的话这两人容易结仇。我也叮咛姑娘穿好线不要打结直接给我。姑娘说我迷信。我呵呵笑着,我不是迷信,我只是用这种传承,记住我的妈妈,也让你记住我,我不像我的妈妈有五个儿女,我只有你一个,我可不想和你结仇,我还指望你养老的。姑娘反应也是挺快的,妈呀,你这扯远了,好像我不会穿针引线就不孝一样了。我说对呀,你不要小看这穿针引线,这里面有各种情怀。
对于穿针引线的各种情怀,流传千古的最有名的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针一线是母亲对即将远行追寻理想的孩子的扯不断的牵挂。晚唐秦韬玉《贫女》中“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写出了女子善绣巧手只能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奈与惆怅。陈克《浣溪沙·浅画香膏拂紫绵》中写到“病起心情终是怯,困来模样不禁怜,旋移针线小窗前”,写出大病初愈以针线消磨时光的小女子的柔弱清愁。抖音里,婉转悦耳的黄梅曲调“穿针引线缝补董郎衣,一针一线有我的情谊”。这眼神顾盼中,一针一线缝补的夫妻恩爱情长。豫剧《花木兰》中“……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咱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唱出了女子穿针引线为国为家默默付出的豪迈。
我自己会的这点技能,好像也没有专门学过,潜移默化的就会了。以前妈妈有一个放各色线、布头、剪刀、尺子、扣子、大小针,熨斗的蒲篮。旧衣服上拆下的各种颜色的扣子,干净的做衣服剩下的布头,妈妈都会收在里面,针线蒲篮如同一个百宝箱,缝缝补补需要的工具东西里面应有尽有,偶尔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姐姐或妈妈就拿起针线从里面翻翻捡捡很快就补上了。那时姐姐和嫂子们都学过裁缝,她们一打眼看一下你的身高胖瘦,就能估出来扯几尺布。我的衣服都是姐姐做的,晚上睡觉前还是一块花布,早上起来我就有一件熨的平平展展的新衣服。这裁缝我没学过,我自己不会也不能强求我的姑娘会,除非她将来学服装设计。但用现在的话说这缝缝补补就是天生就应该会,是应知应会的基础技能。
前两天,十一月初在新闻头条中看到,河南信阳某高校宿管阿姨看到现在的大学生,纽扣掉了,裤脚开了不会缝,就开设了缝缝补补小课堂,教新入学的大学生学习简单的手工技能。我感觉到欣慰,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也学会这简单的动手能力,不用将来靠点外卖的方式解决缝缝补补而荒废了这举手之劳的穿针引线。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张红梅】妈妈的织布机

作者简介

张红梅,70后,大荔人在阎良工作,财务工作者,喜欢素简生活,追求内心的丰盈。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