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一动,命根不稳!两味药,治好“怒气动血”,故事发人深省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灵枢·寒热病》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讲一则,发人深省的医案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情绪平稳,不要因琐事动你的肝气。

否则,肝气一动,你的命根就不稳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医名宿岳美中老前辈。

有这么一天晚上,岳师睡得正香。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岳师起身开门,见外头有一伙人。其中一个,还背着一个病人。

大家把病人放在床上。只见,患者脑袋无力地倾在一旁,鼻孔里滴答滴答淌着鼻血。

岳师忙命人用小盆来接。很快,接了快半盆了。

患者面色如白纸,呼吸微弱。用手触摸皮肤,觉得冷气袭人。脉象若有若无,问话已经不能应答,神智快要丧失了。

怎么会弄成这样?

在岳师询问之下,患者家属道出原委。

原来,这个患者才21岁,是一个专职的汽车司机。

就在前几天,他因为工作,需要长途出车。好不容易把活干完了,他却在返程的路上遭遇汽车故障。而且,这故障还很大,修理起来十分麻烦。

患者心生愠怒,觉得这耽误时间,影响接下来自己接活。可是,他没办法,只好在外地用了三天时间,来修理汽车。其中的花销,自不必说,肯定不少了。

为这个事儿,患者心里十分不痛快。

三天后,此人开车回到家中。本以为倒霉的事儿过去了,没想到,当天晚上,令人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怎么了?原来,此人突然开始流鼻血。历时5个小时,流血不止。其实,此人之前就有鼻子爱流血的毛病。但是以往,流一点就好了,不算严重。而这一次,患者五个小时不停地流血,可把家人吓坏了。

就这样,他们把患者带到岳美中的面前。当此际,患者显然已经到了生命垂危之际。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岳师连忙书方一首:

炙甘草10克, 炮干姜10克。就这么两味药。

岳师嘱咐,马上煎煮,取药汁,给患者灌下去。

结果,患者用药2个小时之后,手足逐渐温热,神志也开始清晰。原来极其微弱的脉象,现在也有力了许多。而且,患者可以说话,鼻子里不流血了。

这么一闹腾,已经是大半夜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岳师嘱咐,用阿胶12克,水炖,每日服用2次。

就这样,患者的鼻血再没有流过。他总算转危为安了。

这张医案,是岳美中前辈的验案之一,在业内是比较有名的。

这里,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从患者就医当时的状态来看吧。很显然,他面如白纸,冷气袭人,神志不清,呼吸微弱,脉象若有若无。很显然,这个人的阳气大虚。整个人,快挂了。

阳气是怎么流失的呢?答案,在于他不间断地出血。中医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流失过多,人的气就会随之流失。气损过多,自然就伤阳,于是造成阳气大虚。不巧的是,发病当时,是夜里,人体阳气本来就虚弱。所以当时的患者,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阳气大亏、命在旦夕。

这时候怎么办?赶紧益气温阳。一方面,气能帅血,有管束血液运行之功。益气,可以恢复对血液的统摄,避免血的外溢。另一方面,血为阴。阴阳互根,温阳,可以加强对阴血的约束,又能增进阴血的恢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岳师当时采用的是甘草干姜汤。

我们再看一下:炙甘草10克, 炮干姜10克。水煎服。

甘草干姜汤,是张仲景的经方,最初载于《伤寒论》,原方是炙甘草和干姜各12克。它能干啥呢?温中复阳。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补中阳。它符合当时的治疗思路。

就这样,等患者服用以后,阳气得以恢复,出血这个事儿止住了,身体状态也就随之好转。

这就是大致的思路和经过。说起来,也不算复杂。

不过,我想要重点表达的,却不是上面用甘草干姜汤止血的经验。而是想和你探讨,为什么患者会流血不止。

《灵枢·寒热病》里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这里的“暴瘅”指的是“热病”、“暴渴”。啥意思呢?就是说,人一旦体内有了热邪,灼津伤络,肝阴为之耗伤,那么肝气就会发动,和肺气相搏,最终流患者口鼻流血。鼻,为所肺之所系。

这话就是在提示我们,人,不能动肝气。动了肝气,就容易催动体内的热邪,使得肝肺两脏“打架”,导致出血证。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就是这样。他之前就反复鼻子出血,可见脉络已伤。偏偏这个时候,他因为出差在外,汽车故障,闹出诸多不顺,于是便心情郁怒。其体内的气血,为之逆乱。

就这样,等回家以后,他“肝肺相博”,就流鼻血了。

由此可以看出来,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否则,的确是容易闹出大事儿的。

但话又说回来,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谁碰见不愉快的事儿,总能坦然一笑?这话没错。但是,我们要适可而止,不要大动肝火。否则,容易发生意外。肝气平稳,对人体来说,是健康的基础,是正常气血运行的保障,是我们的“命根”。肝气一动,命根不稳,说不准会闹出啥病来。既然不愉快的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就要降低其伤害,不要让它带来更大的损失。你说对不对?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这张小小的医案故事,虽然说起来离奇,但背后的道理却也深刻。我给你讲这么多,你就当听段故事、唠段家常吧。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