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凉血药——赤芍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复方
①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牡丹皮、白茯苓、赤芍药、吴白芷、甘草各一两,柴胡三两(去芦)。上六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枣,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服。(《博济方》赤芍药散)
②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香附子、赤芍药。上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圣惠方》如神散)
③治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④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亦芍药散)
⑤治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⑥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⑦治急性乳腺炎: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文献摘录
1.《中药学》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赤芍功能凉血散瘀,配鲜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及血热妄行等症。
②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之症。
赤芍活血散瘀之功颇佳,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2.《药性切用》
苦辛微寒,泻肝火,散恶血。酒炒活血,醋炒亦能止血,必须炒黑;乃治血瘀经络能归经之血。如血虚者切忌。按∶白芍补而敛阴,赤芍散而泻血。白益肝能于土中泻木泻痢虚弱宜之;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故伤寒营实宜之。
3.《滇南本草》
赤芍,味酸、微辛,性寒。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
3.《得配本草》
酸、苦,微寒。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中之滞。通经闭,治血痹,利小肠,除疝瘕,泻血热,退目赤,消痈肿,疗痘毒。得槟榔,治五淋。配香附,治血崩带下。血虚,疮溃无实热者,禁用。
4.《本经逢原》
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着奇绩耳。
5.《本草易读》
苦,寒,无毒。泻肝火,散瘀血,疗腹痛,除积结。去肠风痈肿,调血痹疝瘕。利水有力,腹中虚痛,佐炙草服。脉缓者。(验方第一。)
香港脚肿痛,佐炙草末服。(第二。)
消渴,他药不效。同上。(第三。)
五淋,同槟榔末服,宜赤芍。(第四。)
鼻衄,赤芍末服。(第五。)
崩中小腹痛,佐柏叶煎服。(第六。)
经水不止,同香附、艾叶煎服。(第七。)
赤带,赤芍、香附末服。(第八。)
赤白带久,炒末酒下。(第九。)
金疮出血,熬黄为末,酒下,常服,以渣敷之。(第十。)
痘疮胀痛,为末酒下。(十一。)
木舌肿满,赤芍同甘草服。(十二。)
鱼骨哽,细嚼咽之。(十三。)
因气火内热发惊,白芍、陈皮、米壳、甘草水煎。(十四。)
6.《本草求真》
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逐瘀。(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逆气而除肺燥。)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大明指为赤白皆补。其说不切。日华子指为赤能补气。白能治血。其说尤不切耳。不可不知。至云产后忌用。亦须审其脉症。及脏偏胜若何耳。不可尽拘。(如脏阳脉症俱实者。虽在产后。亦所不忌。脏阴脉症俱虚。即在产前。不得妄施。凡治病以能通晓脉症虚实为是。)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7.《本草害利》
〔害〕赤芍破血,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恶芒硝、石斛、鳖甲,畏龟甲、小蓟。反藜芦。
〔利〕苦酸微寒,泻肝火,专行恶血,兼利小肠。治腹痛、胁痛、坚积、血痹、疝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雷丸为使。
〔修治〕分栽时,根气味全浓,八九月掘取,切片酒炒,单瓣红芍药入药。
摘录《中国药典》
图片选配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

  • 中药芍药的功效与作用

    芍药 别名:将离.离草.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芍药主治 镇痉.镇痛.通经,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 芍药现代药理研究 1.赤芍有解热.镇痛.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2.赤芍有抗 ...

  • 古籍中的白芍与赤芍

    写在前面 没有看到样品, 不过收集到一些数据, 数据不多,不具有代表性, 但感觉白芍的芍药苷含量,比赤芍高一些. 看加工方式, 白芍有煮一下,但赤芍没有, 不知是不是这个过程,可以杀酶保苷? 另有疑惑 ...

  • 养生知药 | 赤芍

    点击加载图片 赤芍 赤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及川赤芍PaeoniaveitchiLynch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典籍记载 ...

  • 清热凉血的中药——赤芍  清热凉血药“赤...

    清热凉血的中药--赤芍 清热凉血药"赤芍"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别名木芍药.草芍药.红芍药等.其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赤芍"有清热凉血,活 ...

  • 眼科常用中药临床应用.清热凉血药.2. 生地黄

    ⑵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经: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应用: ①见眼科常用中药临床应用.祛风清热药.5.菊花③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②见眼科方剂新 ...

  • 清热凉血药——地黄(鲜地黄、生地黄)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釆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quo ...

  • 清热凉血药——玄参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 1.玄参为咸寒 ...

  •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 痈肿疮毒. 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 ...

  • 清热凉血药——紫草

    性味归经 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本品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 ...

  • 清热凉血药——水牛角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 ...

  • 清热凉血药和清热燥湿药歌

    清热凉血药歌 清热凉血多寒品,血分实热热伤阴: 证见斑疹与出血,烦躁舌绛神发昏: 活血散瘀用丹皮,滋阴散结取玄参: 生地养阴增津液,犀角解毒镇心神: 赤芍止痛去瘀血,紫草解毒透斑疹. 清热燥湿药歌 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