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黑牛窝林区
相关推荐
-
沙漠里有个“蒋疯子”
▲ 在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区,沙漠护林员蒋根成(右)和巡查人员顺着车辙寻找进入林区的车辆(1 月 22 日摄) 丁磊摄 / 本刊 ◆ 64岁的蒋根成是一名沙漠护林员,一半的年岁在沙漠中度过,如果把他和 ...
-
换个岗位,“点亮”自己
王仰发 杜可心 在河北省隆化县南阳林场的护林队伍里,时常会看见一位身材健硕,风风火火.乐观开朗的护林员在山林里穿梭,他就是南阳林场管护科的护林员冀城宇. 从小就对军人充满崇拜的冀城宇,2004年带着自 ...
-
胡初升:守山护林27年
李中伟 27年,他与山林相守:27年,从年少到中年,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热爱的林海:27年来,他看管的4000多亩山林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韶光易逝,容颜易老,不变的是他对大山的情谊. 他叫胡初升, ...
-
「最美护林员」与林为伴 守护绿水青山——记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盘克林场护林员侯富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时下,巍巍子午岭万木葱茏. 子午岭林区横跨陕甘两省,拥有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种"基因库",是陇东地区赖以生存的生 ...
-
华池深山护林员发明“捕鼠神器”年捕获上千只
冯建军在捕鼠路上 寻找鼠洞.整理洞口.调试并安装捕鼠工具--冯建军一气呵成,熟练地将自己研制的捕鼠工具安放在林地里,等待中华鼢鼠"上钩".11月16日,记者在华池林业总场东华池林场 ...
-
职工读书征文 ‖青山绿水的守护者(侯环珍)
青山绿水的守护者 --记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王备战 侯环珍 他叫王备战,出生于1969年11月29日,1989年12月参加工作,2015年6月入党.200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 ...
-
颜井武:守一方绿水青山29年义务巡山
他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一名老党员,立过三等功,也是"全国最美护林员",义务巡山护林29个年头,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20"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他就是江苏省 ...
-
【随笔】乾州蕞娃:朋友赠我五牛图(仿)
[内容提要]有人说,<五牛图>中的第一头是拓荒牛,第二头是好运牛,第三头是招财牛,第四头是旺家牛,第五头是如意牛:再加之,在我国按照传统风水中的说法,牛是兴旺的象征,寓意事业兴旺,财源不断 ...
-
【随笔】乾州蕞娃:传统民俗之售卖梨膏糖
[内容提要]之所以有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小时候那个卖醋的礼泉人,他的声音极富穿透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在整理地方文化.民俗的时候,我就想着把这个也作为一项内容整理出来,只是因为难度大,且时间 ...
-
【随笔】乾州蕞娃:孤独者的脚印 ——《刘全禄书画集》观后感
[内容提要]刘全禄先生是我的大伯父.<刘全禄书画集>是户族中所出的第一本书.人常说"字如其人",其实画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不同的画作,构图.调色.运笔不同,画风 ...
-
【随笔】乾州蕞娃:五一节一场说走就走的出游,无关于风月 ——泾阳一日游有感
[内容提要]五月一日,女儿放假,我也休息,妻子赋闲在家,孩子提出来要出去转转,想来想去,我决定去泾阳玩玩.一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关于风月的故事--<那年花好月正圆>,以及一个与风花月雪无关的人 ...
-
【随笔】乾州蕞娃:实话实说,一本没大看懂的小说 ——袁哲生《寂寞的游戏》
[前言]实话实话,对于这本书我只是读懂了其表面上的意思,对于张大春所说的深层次的含义,说句不怕您笑话的话,我是一丁点也没有读出来,我只能真实记录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实话实说,一本没大看懂的小说 --袁 ...
-
【随笔】乾州蕞娃:世界读书日个人感言
[前言]2021年4月22日,在乾县人民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以"阅百年历史,传精神力量"为主题的4.23世界阅读日全民阅读暨经典诵读启动仪式.作为咸阳市阅读之星获奖代表,按照要求我 ...
-
【随笔】乾州蕞娃;后工业时代的悲歌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前言]我并不认为<挪威的森林>是一个爱情故事,那只是村上春树所借以掩藏自己真实意图的外衣.仔细分析书中出现的一个个人物,无论是自杀身亡的木月.直子和初美,还是身不由己的生活着的永泽.玲子 ...
-
【随笔】乾州蕞娃:远山之旅系列散文(十)山阳民俗
[内容提要]山阳县因其地理位置,受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与陕西其他区域不同的民风民俗.与关中不同,山阳做寿有做虚(岁)不做实(岁)的习俗.关中地区除了整十做寿外,还讲究在门槛之年做寿."七 ...
-
【随笔】乾州蕞娃: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电视剧《家产》观后感
[内容提要]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艰难,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抛弃亲情,撕破脸面,拳脚相加,甚至法庭相见的理由.不要只看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要学会看长远看大局,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推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