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3

千字文—3

jǐng xíng wéi xián

kè niàn zuò shèng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

  《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 “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我们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这是对“克念作圣”一句,原汁原味地解释。

dé jiàn míng lì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你说不想,那是因为你没有条件与机会,一旦机会来了,看你想不想。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哪里能求得到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贸易,你不想发财都不可能。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系辞下》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没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道德兼备,否则的话,“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你修行没有资粮。外表上装模作样,实质上弄虚作假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你的仪表、容貌才能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有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这两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德行建立起来了,声名自然会树立;

  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xū táng xí tīng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huò yīn è jī

fú yuán shàn qìng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你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两句话,由“空谷传声”又突然转到“善恶祸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来,好像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放大效应。我们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四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

  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

  福庆是乐善好施的回报。

chǐ bì fēi bǎo

cùn yīn shì jìng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这两句话是引用《淮南子》上的话。《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以后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不是有“何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吗?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是与谁相比呢?与光阴相比,与时间相比较,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但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故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日晷是一个石头做的上面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颗垂直的铁针。石盘上面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轨道也是椭圆的。四季的日照强度和高度都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

  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zī fù shì jūn

yuē yán yǔ jìng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的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下面对应的子道就叫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我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把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的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事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恭敬、诚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内无诚敬之义,言行再顺,“孝”也是一个空壳。孟子形容这种孝身不孝心的孝,与养肥猪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爱父母,这很好,但如果内心不敬,这种爱就不会保持长久。孔子也说,爱父母如果是空心的爱,那与养宠物(犬马)没有什么不同。你对你的宠物也很疼爱、很关心,但有诚敬之心吗?显然没有。

xiào dāng jié lì

zhōng zé jìn mìng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权,劝了不听就算了,凭什么把命搭给你?所以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lín shēn lǚ bó

sù xīng wēn qìng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塬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塬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帝王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 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3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席”,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席,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席。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席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样的。

sì lán sī xīn

rú sōng zhī shèng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在中国的西北,冬天大风一起,百草枯萎倒伏,只有一种草高高地迎风立于山顶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chuān liú bù xī

yuān chéng qǔ yìng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这两句话是紧承上面两句所说的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周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100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

  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我们现代人不讲孝,也不相信有孝道。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这个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吗?地球上的江河能不干涸吗?我们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吗?

róng zhǐ ruò sī

yán cí ān dìng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传统文化中的礼的核心是一个字“敬”,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dǔ chū chéng měi

shèn zhōng yí lìng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马跑得很慢叫作笃,引申义是厚实、硕大,如有笃爱(厚爱)和笃交(深交)的用词。初是指一件事的开端。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慎终是“慎终如始”的简称,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语“巧言令色”,就是说好话,装笑脸。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多,开端很好、决心很大,但没有三天的热乎气就凉下来了。老子也说:人往往是功亏一篑,常于“事几成而败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道,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注意这两句话的修辞特点,笃初对慎终,诚美对宜令。诚、宜均为肯定副词,诚有确实、的确的意思;宜有当然、应当的意思。

  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

  任何事情,有好的开端确实很好,

  能够慎终如初,坚持到底就更为难能可贵。

róng yè suǒ jī

jí shèn wú jìng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为什么我们要“慎终宜令”呢?原因就是这里的两句话。

  荣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的做人?因为这是我们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我们一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把它发扬光大下去,我们和我们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这里要注意“业”字的意义,佛法中业字用的很多,例如:善业、恶业、业障、业报等等。但什么叫做业,如何才是造业,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 “做”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作“业”。只要做事就一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不善不恶的行为就形成“无计”的业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xué yōu dēng shì

shè zhí cóng zhèng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学而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孔子说的半句话,完整的话是:“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做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孔子是圣人,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为什么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出优秀的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这么简单呢?做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即使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你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如果用白话翻译这两句话,大概意思就是:

  学问优秀的能够出仕做官,

  有机会行使职权参与政事的处理。

cún yǐ gān táng

qù ér yì yǒng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果实皮色发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14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来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自古以来,这棵甘棠树到底在哪里,一直搞不清楚。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

  “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

  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留下甘棠树不忍砍伐,

  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yuè shū guì jiàn

lǐ bié zūn bēi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这两句话谈到了中国的礼乐,以及由礼乐牵扯到的贵贱尊卑的等级概念。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阿、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而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而是要把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给自己听的。乐器也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声音小而柔,是演奏给自己听的,目的在调心。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贵贱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心理观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卑贱了、看不起了。尊卑贵贱,首先是你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标准,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社会对自己的归类。这种分类也是由一个人气质、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例子来说,染黄毛、戴鼻环、吃摇头丸的人,恐怕欣赏不了贝多芬与莫扎特。谁规定的呢?是他自己的文化品味与修养决定的,他们自己把自己划归为社会上的卑贱一类,又与他人又何干呢?

  我们现在觉得做中国人可耻,为什么?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觉得矮人一等。为什么我们不如西方人?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命根子丢了,把自己的宝贝仍了,现在变成穷光蛋一个,一分钱憋死英雄汉,你能不自卑吗?西方人的长处在物质科学,东方人的长处在人文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黄帝是人文初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他的文明古国都灭亡了。为什么?文化传承断了。中国之所以五千年来不亡国,是因为我们的人文文化没有断,只要有文化在,国家忘了可以复国,民族亡了可以振兴。但是如果文化亡了,我们的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我们丢了自己的长处,拿什么与西方人竞争,靠坑蒙拐骗吗?做这样的人,不用说旁人看不起你,你自己都讨厌你自己,你能不自卑吗?

shàng hé xià mù

fū chàng fù suí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意思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故宫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你就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你就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

  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俗话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就是指当着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wài shòu fù xùn

rù fèng mǔ yí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800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的师道,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知识的传授还在其次。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的,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师傅与老师的含义不同,一个师傅只对一个学生负责,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十几个、几十个学生。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现代人,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这怎么能行呢?

zhū gū bó shū

yóu zǐ bǐ ér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这两句话是前面讨论过的,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你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舍得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最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父母是你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你成道的活菩萨,是你的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kǒng huái xiōng dì

tóng qì lián zhī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怎么样的意思。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的意思,因为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内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后世多用孔怀指代兄弟和兄弟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名利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

jiāo yǒu tóu fèn

qiē mó zhēn guī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友道,交友之道。五伦之中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友道这一伦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但是,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两回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两,“投分”就是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他不听就算了,你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这两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共同研讨学问,

  互相切磋劝诫,共同进步。

rén cí yǐn cè

zào cì fú lí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jié yì lián tuì

diān pèi fēi kuī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这四句话合在一起,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

  首先说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你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更赤裸裸地告诉你爱是空心萝卜,是假的,信不得。慈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 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

  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因此引伸义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代表五常之中信德。古代朝廷的特使代表国家出访,手中都拿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19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但“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真是威风凛凛,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侠义之士。

  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之德也。

  此四句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统四端,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颠”是狼狈困顿,“沛”是跌倒倾仆,颠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状态。

  这四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对人要仁爱,要有同情心,

  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掉。

  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品德,

  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亏缺。

xìng jìng qíng yì

xīn dòng shén pí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shǒu zhēn zhì mǎn

zhú wù yì yí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这四句话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眼”,是承接上文,讨论一个人如果能够坚守五常之德、奉行五伦之道之后的心理建设,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则。

  “性敬情逸”说的是,人的心性沉静下来了,心情就会安逸、悠闲;相反,如果性不静,情不安逸,就会心动神疲。心念动了,精神就困倦、疲劳了。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你的心志就会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这几句话的内容涉及到东方心理学,亦即心性学说的基本概念,如果对心性学说不了解,对这几句话里面讲到的性情、心神、志意的内涵,就很难有深刻地理解。

  传统的东方心性学说与西方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体系,西方心理学偏重于研究人的行为,根据行为研究人的心理,然后据此规范人的行为,制定防范恶行的措施。东方心性学说不搞寻枝摘叶这一套,直接从根上动手单刀直入,直探人心的根源:念头、欲望、思想,来研究人的第一动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的?以期从根本上切断它。

  这六个字代表了六个不同的概念、六种不同的心理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组:性情神是第一组,心志意是第二组。第一组是人的心理之根,所以字用竖心旁;第二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所以字形用底心。六个字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心,心可以与其他五个结合,形成五种不同的心理:心性、心情、心神、心志、心意;神可以结合三种:神情、神志、神意;情可以结合两种:情志、情意;性只有一种,性情。

  性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情” 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壮态,叫做中。这个中是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还是念做“种”(第三声)。

  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你骂他、打他都可以,只要是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你,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讲迷信的东西,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不是说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你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心、志、意,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之所往谓之志,所往是你的心要向何处去。我们经常说要立志、要有志向,说的就是人的心要有一个运动方向,这就叫作志。心之所发谓之意,发出来的、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就叫作意。研究字形,心上有音就是意,心之音声不是人的心理活动又是什么呢?

  前面已经提到,心是最活跃的,它是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动心就什么心理现象也没有。但什么是心?这是研究心性之学的基点,必须明了什么是心,才能彻底了悟一切心理活动的本源,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心之所发、什么是心之所往。到底什么是心?我搞了二十几年才悟明白,所以我先不给答案,希望大家也去悟,什么是心。我们在下一讲中再给出答案。

  守真是保持住你的真常之性,真是真常,指人的本性、本源说的,道家有“返璞归真”的说法。

  这四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心性沉静淡泊,情绪就自在安逸,

  内心浮躁妄动,精神就困顿萎靡。

  守住真常之性,心志就能够充满,

  一心追逐外物,意志就被改变转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