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这首千古绝唱的《凉州词》,代表了唐朝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在古龙笔下,叶孤城这个人物无论从形象和名字上,都显出了卓尔不群的气质,这也正如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大家小学都会背,代表了唐朝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叶孤城的这个名字,就是取材于这首词,包括《武林外史》里快活王的名字、柴玉关,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这首《凉州词》的魅力所在。

全诗一共四句,属于常见的七律,起韵于间,对映于山。不过现在讲诗歌如果以现代音注去对古代格律,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的发音与今时不同,这也是在研究诗歌文学中一个最难破除的一个习惯。小诗文一贯主张:研究古代诗词,一定要走入时代的语言背景,这首诗当然也是如此。

许多人将这首诗列为唐边塞第一诗,成就最高的一首诗,其首要的原因就是起源于《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先生对诗的品论标准,境界为第一品。

首先这首诗写出了“大”,黄河、白云间,在这两个景物的运用中,仿佛是开阔的地上两个无穷的物体存在,黄河连绵不绝,没有尽头,白云也是无边无际的。这两个元素,都可以独立成章,任如何书写都不能尽写其阔,但是诗人用了一个“远上”这个词,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无法放在一起比较大小的事物,结合在了一起,给了人一种无边无垠天地阔不可尽的景物感,令人无限联想景物之大,写尽了“大”。

再由大写小,小到巧。“一片孤城”与万仞山,作对比,写出了城的小。在这么一卷大画面上,一座城市,肯定是很小的,不起眼的,但要是能突出描写是很难的,用一片来形容,树叶的量词为“片”,所以才有叶孤城的名字,与之小城相对衬的是万仞山。写出城之小的同时,用万仞山仍能映衬出画面的旷达。

这一句大,一句小的两句诗,把整个诗的气象就突显出来,境界提升到天高云低,万物苍凉,千里一线的感觉,境界也为之开阔。

任人读起前两句,都仿佛带入一个野外边塞,一座小城独立在无边无际的原野山峦之间,黄河绵长,流向白云,深入,无边无野,将人带与天地间人独立的存在感,这又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物更加放大开阔了。

全诗拟人的语法运用巧妙。说这个巧妙,是不着痕迹地就将事物拟人化了,显得活灵活现,似乎能与之对话一般。“黄河远上”,“远上”是动词,来形容“黄河”,黄河就成了有生命的个体;“远上”是带有情态的动词,将黄河流经的影像形容成了主动地流去。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将这七个字拆开,就形成了9个拟人元素,羌、羌笛、何、须、何须、怨、杨、柳、杨柳,即说明了背景,又写出了事物矛盾,句这么强大的拟人化,是不易做到的。

当羌笛用声音发出杨树、柳树的抱怨,为什么还看不到发芽,感叹环境的荒凉?但诗人用了“何须”这两个词,在下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对上了这里的“何须”。明知道所在的这个地方是边塞,关内的春风根本就吹不到这里,也就不用盼望像在关内一样的,可以欣赏春天的景象,用这两句来突出“地远”。

前一句里“远上”是用“远”写阔大,而这句里用“不度”写“地远”。全诗没有一句是写情的,却烘托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反衬与比较,用得非常玄机,在字面意思里藏着更深层的思乡之情。

这首看似不过二十几个字的短诗,却道尽了边塞的风貌、人情、特色、生活状态等多种事物,再将之完整地集合在这一首诗里,这也是千百年来推崇它为边塞第一诗的原因之一了。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0)

相关推荐